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0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2:49
2020年4月,许久未曾露面的王家卫导演宣布要开拍他的新电视剧《繁花》,这是王家卫导演的首部电视剧作品。
男女主角选择了实力派演员胡歌和马伊俐,更是邀请了获得过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的鲍德熹作为视觉总监。它以一种近乎强势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消息一出,有无数人好奇,《繁花》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为什么会让王家卫导演费力的集结如此强势的人马只为拍摄一部网剧,或许我们可以从金宇澄《繁花》的原著之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寻找当年上海都会风光的浮光掠影。
《繁花》——上海方言写就的小说
2012年金宇澄先生的《繁花》横空出世,以一种近乎强势的姿态拿下了茅盾文学奖。有无数文艺青年买了这本书,然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确实看不懂,复杂拗口的句式与缠绵偏涩的上海话,再加上一开始就是男欢女爱的场景,让这本小说劝退了不少读者。
没有人知道金宇澄先生用多大的执念写出了这本小说,在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创作中,很少有人会用纯方言的手法去写一本书,就算有,也是以北方方言为主,北方方言与普通话本就出自一脉,写作难度和阅读难度都不会太大。
而在金宇澄先生之前,除了市井娱乐小说之外,几乎没有正经的文学作品用南方方言写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南方方言的语法,语音结构,语素都与北方方言或者说是中原官话有明显的不同,创造小说的难度也同样会增加,就算创作出来了,在某种程度上,是很难被读者接受的。
不少海派作家虽然尝试过将沪语融入到写作之中,但是让他们真正用沪语方言来写作,还是没有人敢于尝试的。毕竟作品是写给读者来看的,没有读者再高明的创作手法都无法让一部作品取得成功。
但是总有人愿意尝试的,中国历来不缺乏奇人。
金宇澄先生选择了地道的上海话来写作《繁花》,这本书从一问世起就注定了不同凡响,他把握了传统官话与沪语之间微妙而又若隐若现的联系,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奇妙的近乎浑然天成的平衡。
有人说读《繁花》的时候,既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有浓郁的上海腔调与风味,程永新先生说:“未来估量一个国家文学水平的高下,比拼的一定是关于城市经验的小说。《繁花》往大里说,他建立了一座与南方有关与城市有关的人情世态的博物馆。”
历史与现实交错的上海记忆
《繁花》从10岁的阿宝开始,到中年的小去世结束,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十年代上海人的生存状况,60年代的斑斓记忆也,90年代的声色犬马,故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
历史与现实交错,记忆缠绕在上,李敬泽先生说:“《繁花》用一种叙事方式回应了我们的古典和传统,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对于这种叙事方式的使用又是蛮现实的一件事情。”
主人公的都出生在建国初期,三个前面代表了三个不同阶级,命运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其实就是某一类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命运,他们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缩影,符号化的活成上海记忆里的人生百态。
阿宝的爷爷是资本家,虽然上一代的富裕与声色犬马已经不属于他,但是家庭和出生的缘故,注定了他的命运会走向一个完全悲剧的结局,沪生是军人家庭,小毛是平常家庭的孩子,三个不同背景的少年,牵扯出百多人的故事线索,两条时间线交互勾勒出两个时代的聚散离合。
6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残酷的时代,断层时期的上海也生活在破败与黑暗之中,少年时代的童趣与社会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社会的大变革催生了一个时代的不幸,破四旧,被抄家,上山下乡,三个少年*成长为了大人。
等到90年代的时候,阿宝已经成长为了宝总,少年时代的单纯与天真消失殆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剩下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老李和阿毛与岁月和解,选择了释然。
人生百态、奇闻情史、酸甜苦辣,烘托出的则是人性嬗变与*的芜杂,更是上海的沧桑变幻。
整部书通过男欢女爱的风俗故事勾勒出大都市变迁时的风俗人情,大上海60年代到90年代的变化也一一鲜明的跃然纸上。
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上海”已经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城市名称,它代表着一种多元文化,代表着中国人一种共同的情怀,都市的繁华与颓废,其实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上海甚至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学流派,海派作家们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带着上海的风味与魅力。
提起为什么要写《繁花》这部作品,金宇澄先生这样说:“在以往的文学作品里,上海经常被处理成很表面的状态,比如外滩、旗袍、百乐门,我写这个小说,写城市的日常生活,希望能消除人们对上海浅表的看法。”他的目的在于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打破人们对于伤害的固有印象。
琐碎之中的深意
《繁花》是一部特殊的作品,他的书写格局很小,但内涵灵魂格局却很大。他的书写格局局限在上海方言和上海市井生活之中,将目光交聚在小人物的身上,所书写的也是他们之间的男欢女爱和推杯换盏,整部书就是一部大段子,一点一点的勾勒着上海的生活图景。
但是《繁花》的内涵灵魂格局却并不小,它是以国家发展,时代变迁,市民生活为写作背景的。敏感而又精准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了时代留在人们身上的伤痕与烙印,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书写了断裂时空下的上海,冷静的呈现了不同阶级的市民在时代变迁下的挣扎与徘徊。
这本书之所以写的这么成功,不仅仅在于它的作者金宇澄先生是一个上海人,更在于作者本人丰富的文化内涵。
1952年金宇澄先生出生在上海,有人称他为小说界的“潜伏者”,他的小说带着一种缓慢而文雅的节奏,如同上海男人骨子里的文雅与温柔,面对事情总是不急不慌的。
1952年出生的金宇澄,经历了中国历史上那个文化大变革的时代。他的笔下难免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能深刻的写出那个时代的一些东西,他成长于断裂时期的上海,《繁花》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他自身经历的自然而然的表露,因此他的写作技巧是别人难以琢磨和模仿的。
很多书是到了一定年纪才可以看的,少年时期,看金宇澄先生的《繁花》,讨厌书里面的莺莺燕燕与男欢女爱,拗口而又别扭缠绵的上海话,也曾让我们觉得麻烦。直到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再读《繁花》就会有别样的感受,会对那个时代有更深的印象。
《繁花》风俗的极致,也优雅的极致,时代的风云变局与外部的剧烈动荡,在小说缓慢而又悠长的语气之中缓缓流淌,让我们以一种平静而又复杂的心绪去面对那个时代的变革。
让我们去期待王家卫和金宇澄两个上海男人的相遇,再现那个时代的繁华,跟随名导演与名作家的步伐,从书本与影视之中领略那个时代的美丽风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2:50
当然可以接受了,因为我觉得用方言做小说的文字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当时的情景,可以让我很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2:50
可以接受,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善良,可爱的女孩子,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也能接受。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22:51
当然可以接受,这是传播本地文化的很好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多了解这样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