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16:41
1883年,英国物理学家雷诺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流体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流动状态:层流和紊流(又称为湍流)。
运动流体依据流动速度、流体密度和流动发生的底床粗糙程度会显示两种流动形态。染色实验显示,将一股染色的细小水流注入缓慢流动的单向水流中,细小水流会保持平直、连贯、宽度近于不变的运动轨迹,这种类型的运动称为层流(laminar flow)。它可被看做是一系列平行的层或细线,称为流线(streamline)。流线会在物体上方弯曲,但从不相交(图2-2)。层流仅以很慢的速度出现在平坦的底床之上。如果流速增加或流体的黏度减小,染色的水流不再连贯而被断开并强烈扭曲。它以一系列不断变化和变形的块体形式流动,并且存在大量的垂直于主流向的水流;也就是说,流线以极其复杂的方式交混,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紊流(turbulent flow)。因此,紊流是流体一种不规则和随机的流动形态。高度紊乱的流体称为涡流(eddy)。
图2-2 层流与紊流图解
实验证明,随着水流流速加大,层流可以转变为紊流;反之,随着水流流速减小,紊流也可以转变为层流,这种流体形态转变时的平均流速(v)称为临界流速(vK)。雷诺通过实验表明,流动形态不仅与流速有关,还与流体的黏滞系数(μ,动力黏滞系数,单位为Pa·s;ν,运动黏滞系数,单位为m2/s)和密度(ρ),以及流体所通过的管道直径(d)有关。v、ρ、d愈大就愈易转变为紊流,μ或ν愈大则愈不易转变为紊流。而且还发现,临界流速也是随ρ、μ(ν)、d值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临界流速不便作为流态的判别准则。但雷诺还发现,不论ρ、μ、d如何变化,流动形态转变时的vKdρ/μ或vKd/ν值却比较固定,而且是一个无量纲数。将平均流速(v)、管道直径(d)、黏滞系数(μ或ν)和密度(ρ)归纳为一个无量纲数,称为雷诺数(Reynolds number,Re),即
沉积学原理(第二版)
在管道条件下:Re<2320为层流;Re=2320为临界流,也称为临界雷诺数(ReK),其对应的是临界流速(vK);Re>2320为紊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渠条件下,层流与紊流的雷诺数值范围与管道条件不同(即临界雷诺数不等于2320)。它应该用水力半径(R)代替管道直径(d)来计算临界雷诺数,因R=d/4,所以明渠流的临界雷诺数(ReK)约为500。层流、临界流和紊流的基本特征见表2-2。
表2-2 层流、临界流、紊流的基本特征
流体质点的向上运动减慢了沉积颗粒的下降速率,因此减慢了它们的沉积速率;同时,流体紊流更有利于流体从沉积物底床上侵蚀和搬运颗粒;紊流抵抗形变的能力要大于层流。
当黏滞力占主导时,就像在高密度的泥流中,雷诺数很小,流动属层流。非常慢的流速或浅的水流也会产生低的雷诺数与层流。当惯性力占主导时,流动速度增加,就像在空气和河流中的大部分流动,雷诺数很大,流动是紊流。因此,自然条件下大多数的流动是紊流。由公式(2-2)可知,黏度的增加与流动速度和流动深度的减小有相同的效果。当雷诺数高于临界值,通常介于500~2000之间时会发生从层流到紊流的转变。因此,雷诺数可以用来判定水流是层流还是紊流,并有助于确定紊流程度。由于雷诺数无量纲,因此在模拟自然流动实验中具有特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