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3 02: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4 18:07
恳请您点击左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头条号。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张慧瑜
有媒体形容2011年是“红剧井喷”的一年,这一方面是因为2011年有建党九十周年和辛亥*一百年两个重大的纪念活动,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红色题材影视剧本身成为电视剧生产的重要类型,诸多并非献礼剧(由*宣传部门投资拍摄)的红色题材电视剧同样拥有良好的市场反响和收视率。
红色题材影视剧已经积累了几种颇为成功的叙述样式:
一是重大*历史题材,代表作如《长征》(2001年)、《井冈山》(2004年)、《红色摇篮》(2009年)等,2011年则是《开天辟地》和《辛亥*》。随着对历史问题的宽容和去意识形态化,这些电视剧可以更为客观化的呈现和还原历史原貌,让教科书里的历史人物更有血有肉和人性化,把重大历史演绎成为不同性格/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特别是让商业明星来扮演领袖及历史人物,以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这种大明星取代特型演员本身依然呈现了主旋律与商业化之间的完美嫁接;
二是“泥腿子”将军抗战剧,代表作为《历史的天空》(2004年)、《亮剑》(2005年)和《狼毒花》(2007年)等,2011年被广电总局评价为“最好看的献礼剧”的《永不磨灭的番号》,就属于这种类型剧的创新之作。近几年来,抗日题材成为塑造民族/国家英雄的重要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的是国共联合抗日的民族大戏,通过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书写完成对民族/国家身份的重新认同;
三是“无名英雄”谍战剧,代表作为《暗算》(2006年)、《潜伏》(2009年)、《黎明之前》(2010年)等,2011年则有《借*》、《青盲》、《智者无敌》等。谍战剧来自于曾经作为经典红色题材的反特片,这类电视剧不仅具有惊险、刺激的商业元素,而且无名英雄对于信仰的忠贞和坚韧也是当下白领职场伦理的有力呈现;
四是青春/偶像红色剧,代表作为《恰同学少年》(2006年)等,2011年无论是与建党有着密切关系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还是参加辛亥*的年轻*者,都与青年人有关,因此,献礼剧中也主打青春叙述。比如2011年上半年播出的《延安爱情》,还有以偶像剧著称的湖南卫视推出四部自制剧——以*为题材的电视剧《风华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剧情式纪实片《青春作伴》和《青春放歌》,组成“红色青春季”,其中《青春作伴》用“超女”和“快男”来扮演12对红色夫妻,也吸引了很多青年观众的关注。
2011年口碑与收视率最好的红剧就是抗战题材《永不磨灭的番号》(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这部剧播出之时即在北京卫视、安徽卫视接连创下收视率第一的佳绩,随后登录央视一台。这部剧被认为是抗日版《水浒传》(正如许多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等都借用草莽英雄的传奇演义来讲述*故事),通过李大本事带领一群难兄难弟与被弱智化、定型化的日本鬼子周旋,在嬉笑弄骂中突显兄弟情义和抗日救国的宏大主题,可以说是红剧中少有的带有喜剧色彩的抗战剧。
相比“泥腿子将军”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等草莽英雄,黄海波扮演的李大本事同样是泥腿子出身,没有多少文化,但多了几分痞子气,经藏“灵机一动”把小鬼子搞得团团转。与近几年国共联合抗日的书写惯例相似,油嘴滑舌的李大本事与一身正气的*军官陈峰也是抗日好兄弟。这部喜剧耍宝式的电视剧使用了电影《集结号》的意识形态策略,恰如“永不磨灭的番号”这个名字,也是寻求组织“命名”的故事。
李大本事带领的游击部队在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阻击战中几乎全军覆灭(除了小三子幸存),几十年后烈士的遗骨才被找到、被重新安放在烈士陵园,这些没有番号的、非正规抗战部队最终都获得了上级和组织的认可,成为“中华民族”(这一当下最为重要的、重塑的历史主体)的抗战英雄,从而最终实现了个人/英雄奉献、牺牲与民族大义/国家认同之间的和解。
可以说,这与其说是没有名字的小人物、无名鼠辈向历史“索回”番号/命名的过程,不如说更是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重新、再次命名、指认个人/英雄的崇高价值来获得*认同的过程,只是这里的“*认同”已经从“*”变成了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叙事。
在这种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支撑下,对于辛亥*这一反封建王权的资产阶级民主*就变得更容易被讲述了。再加上近几年来*传奇剧以及*文化热,“*那些事”早就成为电视剧熟悉的题材。
作为辛亥百年献礼剧《辛亥*》(由天津*宣传部、天津电视台联合出品)于9月末登陆央视,与十年前《走向共和》引起巨大争议不同,这部剧全景式地讲述了从晚清宪政改革到辛亥*爆发以及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史诗电视剧,细致入微地呈现了晚清贵族的垂死挣扎、袁世凯等立宪派的左右为难以及孙中山的激进*等不同派别在历史巨变时期的选择。
尽管这部戏没有像《走向共和》那样极端地褒慈禧、袁世凯、而贬孙中山,但显然与过去的*史观不同,每个历史人物都被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显得更为丰满,尤其是在这段历史中始终处在历史漩涡之中的袁世凯被塑造的格外复杂和多面。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4 18:07
恳请您点击左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头条号。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张慧瑜
有媒体形容2011年是“红剧井喷”的一年,这一方面是因为2011年有建党九十周年和辛亥*一百年两个重大的纪念活动,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红色题材影视剧本身成为电视剧生产的重要类型,诸多并非献礼剧(由*宣传部门投资拍摄)的红色题材电视剧同样拥有良好的市场反响和收视率。
红色题材影视剧已经积累了几种颇为成功的叙述样式:
一是重大*历史题材,代表作如《长征》(2001年)、《井冈山》(2004年)、《红色摇篮》(2009年)等,2011年则是《开天辟地》和《辛亥*》。随着对历史问题的宽容和去意识形态化,这些电视剧可以更为客观化的呈现和还原历史原貌,让教科书里的历史人物更有血有肉和人性化,把重大历史演绎成为不同性格/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特别是让商业明星来扮演领袖及历史人物,以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这种大明星取代特型演员本身依然呈现了主旋律与商业化之间的完美嫁接;
二是“泥腿子”将军抗战剧,代表作为《历史的天空》(2004年)、《亮剑》(2005年)和《狼毒花》(2007年)等,2011年被广电总局评价为“最好看的献礼剧”的《永不磨灭的番号》,就属于这种类型剧的创新之作。近几年来,抗日题材成为塑造民族/国家英雄的重要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的是国共联合抗日的民族大戏,通过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书写完成对民族/国家身份的重新认同;
三是“无名英雄”谍战剧,代表作为《暗算》(2006年)、《潜伏》(2009年)、《黎明之前》(2010年)等,2011年则有《借*》、《青盲》、《智者无敌》等。谍战剧来自于曾经作为经典红色题材的反特片,这类电视剧不仅具有惊险、刺激的商业元素,而且无名英雄对于信仰的忠贞和坚韧也是当下白领职场伦理的有力呈现;
四是青春/偶像红色剧,代表作为《恰同学少年》(2006年)等,2011年无论是与建党有着密切关系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还是参加辛亥*的年轻*者,都与青年人有关,因此,献礼剧中也主打青春叙述。比如2011年上半年播出的《延安爱情》,还有以偶像剧著称的湖南卫视推出四部自制剧——以*为题材的电视剧《风华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剧情式纪实片《青春作伴》和《青春放歌》,组成“红色青春季”,其中《青春作伴》用“超女”和“快男”来扮演12对红色夫妻,也吸引了很多青年观众的关注。
2011年口碑与收视率最好的红剧就是抗战题材《永不磨灭的番号》(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这部剧播出之时即在北京卫视、安徽卫视接连创下收视率第一的佳绩,随后登录央视一台。这部剧被认为是抗日版《水浒传》(正如许多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等都借用草莽英雄的传奇演义来讲述*故事),通过李大本事带领一群难兄难弟与被弱智化、定型化的日本鬼子周旋,在嬉笑弄骂中突显兄弟情义和抗日救国的宏大主题,可以说是红剧中少有的带有喜剧色彩的抗战剧。
相比“泥腿子将军”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等草莽英雄,黄海波扮演的李大本事同样是泥腿子出身,没有多少文化,但多了几分痞子气,经藏“灵机一动”把小鬼子搞得团团转。与近几年国共联合抗日的书写惯例相似,油嘴滑舌的李大本事与一身正气的*军官陈峰也是抗日好兄弟。这部喜剧耍宝式的电视剧使用了电影《集结号》的意识形态策略,恰如“永不磨灭的番号”这个名字,也是寻求组织“命名”的故事。
李大本事带领的游击部队在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阻击战中几乎全军覆灭(除了小三子幸存),几十年后烈士的遗骨才被找到、被重新安放在烈士陵园,这些没有番号的、非正规抗战部队最终都获得了上级和组织的认可,成为“中华民族”(这一当下最为重要的、重塑的历史主体)的抗战英雄,从而最终实现了个人/英雄奉献、牺牲与民族大义/国家认同之间的和解。
可以说,这与其说是没有名字的小人物、无名鼠辈向历史“索回”番号/命名的过程,不如说更是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重新、再次命名、指认个人/英雄的崇高价值来获得*认同的过程,只是这里的“*认同”已经从“*”变成了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叙事。
在这种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支撑下,对于辛亥*这一反封建王权的资产阶级民主*就变得更容易被讲述了。再加上近几年来*传奇剧以及*文化热,“*那些事”早就成为电视剧熟悉的题材。
作为辛亥百年献礼剧《辛亥*》(由天津*宣传部、天津电视台联合出品)于9月末登陆央视,与十年前《走向共和》引起巨大争议不同,这部剧全景式地讲述了从晚清宪政改革到辛亥*爆发以及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史诗电视剧,细致入微地呈现了晚清贵族的垂死挣扎、袁世凯等立宪派的左右为难以及孙中山的激进*等不同派别在历史巨变时期的选择。
尽管这部戏没有像《走向共和》那样极端地褒慈禧、袁世凯、而贬孙中山,但显然与过去的*史观不同,每个历史人物都被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显得更为丰满,尤其是在这段历史中始终处在历史漩涡之中的袁世凯被塑造的格外复杂和多面。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4 18:07
恳请您点击左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头条号。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张慧瑜
有媒体形容2011年是“红剧井喷”的一年,这一方面是因为2011年有建党九十周年和辛亥*一百年两个重大的纪念活动,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红色题材影视剧本身成为电视剧生产的重要类型,诸多并非献礼剧(由*宣传部门投资拍摄)的红色题材电视剧同样拥有良好的市场反响和收视率。
红色题材影视剧已经积累了几种颇为成功的叙述样式:
一是重大*历史题材,代表作如《长征》(2001年)、《井冈山》(2004年)、《红色摇篮》(2009年)等,2011年则是《开天辟地》和《辛亥*》。随着对历史问题的宽容和去意识形态化,这些电视剧可以更为客观化的呈现和还原历史原貌,让教科书里的历史人物更有血有肉和人性化,把重大历史演绎成为不同性格/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特别是让商业明星来扮演领袖及历史人物,以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这种大明星取代特型演员本身依然呈现了主旋律与商业化之间的完美嫁接;
二是“泥腿子”将军抗战剧,代表作为《历史的天空》(2004年)、《亮剑》(2005年)和《狼毒花》(2007年)等,2011年被广电总局评价为“最好看的献礼剧”的《永不磨灭的番号》,就属于这种类型剧的创新之作。近几年来,抗日题材成为塑造民族/国家英雄的重要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的是国共联合抗日的民族大戏,通过对个人英雄主义的书写完成对民族/国家身份的重新认同;
三是“无名英雄”谍战剧,代表作为《暗算》(2006年)、《潜伏》(2009年)、《黎明之前》(2010年)等,2011年则有《借*》、《青盲》、《智者无敌》等。谍战剧来自于曾经作为经典红色题材的反特片,这类电视剧不仅具有惊险、刺激的商业元素,而且无名英雄对于信仰的忠贞和坚韧也是当下白领职场伦理的有力呈现;
四是青春/偶像红色剧,代表作为《恰同学少年》(2006年)等,2011年无论是与建党有着密切关系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还是参加辛亥*的年轻*者,都与青年人有关,因此,献礼剧中也主打青春叙述。比如2011年上半年播出的《延安爱情》,还有以偶像剧著称的湖南卫视推出四部自制剧——以*为题材的电视剧《风华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剧情式纪实片《青春作伴》和《青春放歌》,组成“红色青春季”,其中《青春作伴》用“超女”和“快男”来扮演12对红色夫妻,也吸引了很多青年观众的关注。
2011年口碑与收视率最好的红剧就是抗战题材《永不磨灭的番号》(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这部剧播出之时即在北京卫视、安徽卫视接连创下收视率第一的佳绩,随后登录央视一台。这部剧被认为是抗日版《水浒传》(正如许多红色经典《林海雪原》、《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等都借用草莽英雄的传奇演义来讲述*故事),通过李大本事带领一群难兄难弟与被弱智化、定型化的日本鬼子周旋,在嬉笑弄骂中突显兄弟情义和抗日救国的宏大主题,可以说是红剧中少有的带有喜剧色彩的抗战剧。
相比“泥腿子将军”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等草莽英雄,黄海波扮演的李大本事同样是泥腿子出身,没有多少文化,但多了几分痞子气,经藏“灵机一动”把小鬼子搞得团团转。与近几年国共联合抗日的书写惯例相似,油嘴滑舌的李大本事与一身正气的*军官陈峰也是抗日好兄弟。这部喜剧耍宝式的电视剧使用了电影《集结号》的意识形态策略,恰如“永不磨灭的番号”这个名字,也是寻求组织“命名”的故事。
李大本事带领的游击部队在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阻击战中几乎全军覆灭(除了小三子幸存),几十年后烈士的遗骨才被找到、被重新安放在烈士陵园,这些没有番号的、非正规抗战部队最终都获得了上级和组织的认可,成为“中华民族”(这一当下最为重要的、重塑的历史主体)的抗战英雄,从而最终实现了个人/英雄奉献、牺牲与民族大义/国家认同之间的和解。
可以说,这与其说是没有名字的小人物、无名鼠辈向历史“索回”番号/命名的过程,不如说更是当下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重新、再次命名、指认个人/英雄的崇高价值来获得*认同的过程,只是这里的“*认同”已经从“*”变成了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叙事。
在这种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意识形态支撑下,对于辛亥*这一反封建王权的资产阶级民主*就变得更容易被讲述了。再加上近几年来*传奇剧以及*文化热,“*那些事”早就成为电视剧熟悉的题材。
作为辛亥百年献礼剧《辛亥*》(由天津*宣传部、天津电视台联合出品)于9月末登陆央视,与十年前《走向共和》引起巨大争议不同,这部剧全景式地讲述了从晚清宪政改革到辛亥*爆发以及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史诗电视剧,细致入微地呈现了晚清贵族的垂死挣扎、袁世凯等立宪派的左右为难以及孙中山的激进*等不同派别在历史巨变时期的选择。
尽管这部戏没有像《走向共和》那样极端地褒慈禧、袁世凯、而贬孙中山,但显然与过去的*史观不同,每个历史人物都被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显得更为丰满,尤其是在这段历史中始终处在历史漩涡之中的袁世凯被塑造的格外复杂和多面。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