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观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2 00: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7 20:43
《三国》它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嫉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杨修········它的人物描写的十分清楚,忠就忠的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但我最欣赏还曹操
曹操为收服关羽,送赤兔马,赏黄金豪宅,赠美女,封汉寿亭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宴请笼络,直至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刘备而去,曹操都未狠心杀关羽,可谓爱才如命。再比如长坂坡,曹操起了对赵云的爱才之心,致使赵云在百万曹军中七进七出,而无人敢伤其性命。赵云单骑救少主,成就千古美谈。因为曹操的爱才,成就了关羽和赵云。对曹操的求贤若渴之心,可见一斑,说明曹操爱才,不杀人才的美好的一面。
曹操亦杀才,为何?一是因为人才恃才放纵,破坏游戏规则。比如许攸,弃庸主袁绍夜投曹操,献火烧乌巢之计,以致袁绍兵败官渡,功劳巨大,但太过放肆,借酒屡屡辱骂曹操,惹得公愤。杨修亦是如此,恃才傲众,耍小聪明,招主忌。二是误杀,如杀蔡瑁、张允二将是中周瑜之计。三则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与袁绍官渡大战时,杀粮官,是为稳定军心耍的计谋。
曹操爱才,不择手段。比如徐庶,刘备起兵二十余年,屡战屡败,得徐庶即兵败曹仁。曹操获知后,令人抓其母亲,以此要挟,徐庶为救老母,不得不离开刘备。因为曹操深知,才不为我所用,是遗憾,但为敌所用,是损失。
曹操爱才,对敌人也是惺惺相惜。比如刘备,许昌城中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明知天下对手惟有刘使君,但因英雄惜英雄,虽有杀心不忍杀。
纵观《三国演义》,曹操从未使出过反间计而使得敌人杀自己的人才的。曹操虽奸诈,但有胸怀宽广的一面,爱才如命。引得四方能人尽投之,也就是如此,才成就曹操一统北方,虎视天下的大好局面。反观刘备携关张兄弟三人当年与曹操、袁绍等起兵征讨董卓,二十多年过去,论兵不足三千,论将只得关羽张飞外加一个赵云,说明刘备虽仁义,但是爱才方面与曹操相差甚远。
再说周瑜,一生妒忌诸葛之才,后来反而把自已活活气死。之所以嫉妒,源于自己的自大,认为已是天下文武第一,他一心想致孔明于死地,结果反因自己的小肚鸡肠而气死了自己。周瑜使反间计,杀蔡瑁、张允,可谓够聪明却不够光明;赤壁之战时,想借刘备之手杀曹操,有机会杀曹操但不杀,故意放曹操逃往刘备军阵中,以使曹操的军队向刘备复仇,但被孔明识破,结果未如愿,可谓够奸猾。与刘备军队联盟时,却一心打小算盘,可谓顾不全大局,还好孔明胸襟豁达,智谋过人,躲过屡屡杀机。对周瑜这样的才智过人的悲情人物之死,既可怜又同情,又有点鄙视。此人如能心胸广阔一些,早已成就大业了。这就是为什么曹操是三国中的霸主枭雄,所带领的'团队最强,而周瑜只能是东吴的军事统帅,但未能助主成就大业,甚是可惜。
对比曹操和周瑜,曹操用*度,大气,大格局,始终以统御人才之心用人,把自己凌驾在人才之上,招揽天下人才为已用,而不是视人才为对手,时刻担心着人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在曹操的心里,始终认为无论人才多么的才华盖世,但也只是"被用"或"不用"的对象。而周瑜则不然,把自己和人才放在了竞争的水平低位,怎么会不起嫉妒之心呢?这气魄、格局、境界如何能和曹操相提并论?而刘备反思起兵二十多年,未能成功后,跃马檀溪,幸遇高人水镜先生,先得徐庶再得孔明,大小军权尽交孔明,引得关张兄弟不服,求贤若渴之心,尽览无余。从落后曹操二十年,到很快缩小距离,军事实力逐步崛起,最终成为三国中的一国。有后来居上之风。
联系当前的企业,曹操始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地位,也是老板或执行董事、总经理的地位,他可能才华不见得多高,能力不见得多强(事实上操才华能力都很强),但他总是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把能用之人用到恰当的岗位,即使不为他所用之人,他也不会嫉妒到断绝别人的职业前途,淡然处之。而周瑜则不同,他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副总的地位,生怕有人能力超过自己,取代了自己。于是能拉拢则拉拢,不能,就排挤走,或做出压抑人才的事来。
想各企业用人之道,一个人若能做到不妒忌,不阻碍,不打压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而能与其精诚合作,发挥其才华同时,也提高自己,对其积极举荐也成就自己,彼此携手,同心协力地为企业做出贡献,那他则有曹操的大格局高境界与刘备仁义之心了。反之,则落为周瑜之类,肚囊不阔绰,以自我为中心,容不得别人才华超过自己,恨天下所有有才之人,把本该成为英雄惜英雄的朋友,变成了敌人,未伤人先伤己,何苦来哉!现在社会,人才往往不是被埋没的,而是自己把自己埋没了。只要有才华有能力,有梦想有追求,总会有绽放光芒的地方,不是哪个人能给遮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