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三年之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2 17:3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1 00:25
原句是“粟行于三百里,则国毋一年之积;粟行于四百里,则国毋二年之积;粟行于五百里,则众有饥色”, 出自《管子·八观》,是对粮食售卖与积存的关系论证。
意思是“粮食运行远达三百里,这个国家的存粮就不够一年之用;粮食运行远达四百里,这个国家的存粮就不够半年之用;粮食运行远达五百里,民众就面有饥色了。”
这句话的背景是:由于自然条件的相对严峻,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今年此地受灾,明年可能彼地受灾。今年此地未受灾,但不能担保明年不受灾。因此,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国间有一种受灾“告籴”的制度。所谓“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国语·鲁语上》)。接受“告籴”的国家,则有救助义务,所谓“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左传·僖公十三年》)。这实际上是在农业生产不稳定条件下各地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
而到了战国时代,农业生产力虽有较大发展,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状况依然存在。此时周天子的权威已荡然无存,列国争雄,告籴制度成为陈迹,各国在粮食贸易方面一般采取吸引外粮流入而防止粮食外流的保护主义*。因此对粮食的售卖有着极其严格的把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1 00:26
“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
粟在这里,是粮食的通称。任何粮食,重量都不会轻,运输时一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劳动力的来源就是牛、马。牛马大量被调去运输,就不能下田耕作;这一来农收就会减少。以此类推,运送的粮食越多,路程越远,对国内的农稼愈不利;农稼欠收,老百姓就穷;老百姓穷,国家就征不到税;征不到税,国家就垮了。
军队打仗,不可能一面打仗,一面耕作。在吃饭不能等的时效压力下,一定得就地征粮、取粮!这一来,愈近战场的地方,粮价就愈贵,愈贵则附近百姓愈要花更高的价格买粮。这一来,就搞穷了;一穷就没钱纳税;*向老百姓收不到税,国家机器就会运作不下去;越收不到税,就越急着收税、征役(丘役的意思就是赋税、赋役)。不断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
国力弱了(力屈),财力竭了(财殚);由外而及于内,最后连首善地区的富户也开始由富转贫。连锁反应下,军费的支出,占去了老百姓日常用度的七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1 00:26
这句话原句来自管子·八观,题主这个抄本谬误很大。原句应该是 粟行于三百里,则国毋一年之积;粟行于四百里,则国毋二年之积;粟行于五百里,则众有饥色。这里的二年,同“半年”。
意思是,国家从周边三百里征集粮草,全国民众的藏粮就不够支撑一年。如果从周边四百里征集粮草,全国民众的藏粮就不够支撑半年。从周边五百里征集粮草,人民就会面带饥色。
这里的国无一年之积,里面的“国”指的应该是人民,而不是国库。管子是主张藏富于民的人,他不会建议国家大量征收粮草。所以这里的二年,一般认为是半年的意思。国家刚刚征收了粮草,不应该“无积”,无“积”的应该是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