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2 15: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9:50
众所周知,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其父是隋文帝杨坚,其母是独孤皇后。隋炀帝在位时间为公元604-618年。死后葬于今天扬州市西北的雷塘南平冈。
隋炀帝杨广的谥号里有个“炀”字,所谓“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所以说这是一个恶谥。谥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后人封给他的名号,用一些字来概括君王的一生,有“盖棺定论”之意。谥号一般有美谥和恶谥,美谥一般都用好的字,有赞美称颂之意,而恶谥一般都是贬低或批评之意。
比如隋文帝/汉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文”字,所谓“慈惠爱民曰文,经纬天地曰文”,可见“文”字属于一个美谥,还有汉武帝的“武”,“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这也是一个美谥。据说当年曹操死前告知儿子曹丕,希望给他的谥号带有“文”字,结果等他一死,曹丕给曹操的谥号为“魏武帝”,而曹丕死后的谥号反为“魏文帝”。有时候,真是自己想得到的未必就能够得到,一生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显然,一般朝代更替时,当权者对前朝君王都不怎么友好,所以末代君主谥号多集中在“哀”,“殇”,“炀”等字眼上。前两个只能说明这个君王一生倒霉,非明主。而“炀”则表明君主为一代暴君。在史书上,对于杨广的评价确实也不高,都认为隋朝是个短命王朝,皆因杨广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导致民怨沸腾,天下大乱,各地纷纷起兵造反,最终葬送了大隋天下,让自己的亲戚李渊父子捡了个大便宜。
那么杨广到底是不是个暴君,又是如何败光家业的?因为史书乃后人撰写,且在唐太宗李世民期间,还干涉史官如实记载史实,所以史书上的也未必完全正确。比如,古人最讲求“礼”,而封建社会,最能体现“礼”的地方就是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不放荡淫乱。就像现在,如果要想搞臭一个人,就说他乱搞男女关系,对同事不尊重,甚至对父母恶言恶语等等。史书上说杨广弑父杀兄,霸占父亲的妃子,在后宫淫乱,外出又强抢民女寻欢作乐,可以说是既忤逆又荒淫。
但是,历史上的杨广是否真的如此?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通过综合多部史书的观点,可以看出,杨广私生活没有那么的不堪,至于谋害父亲一说也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持。至于后宫佳丽无数,其实从记录上看,他的后宫嫔妃数量极少,而且子女也不多。史*载,杨广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非常喜欢读书,文化水平也很高。他没当皇帝之前,还主持编撰过规模庞大的文集。还带兵平定各路人马,灭了那个爱唱《后庭花》的陈后主,为大隋统一全国出了不少力。在他当上皇帝后,前期也是勤于政事,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对于隋炀帝,最为诟病的就是修建大运河和征战高句丽。因此很多史学家评论短命王朝时,总把秦朝和隋朝归在一类,因为这两个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统一四分五裂的中国,而且都是大兴土木,结果造成民不聊生,饿殍遍野,都是传二帝而亡。
先说说大运河的修建。其实我们都知道,大运河的修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末期,吴国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到了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开凿的人工河有很多条。隋朝杨广登基后,他认为,国家面积太大,交通不便导致政令不能及时从*传到地方,而地方的动向也难反馈到*,这就容易因政令不通而形成门阀贵族。一旦这些门阀贵族根深蒂固,则威胁*的皇权统治。杨坚,李渊这些人都能够做大,就是由关陇贵族集团演变过来的。另外,隋朝定都长安,国都偏西,距离繁华的江南距离太远,陆路交通不便。隋炀帝杨广在修建大运河的同时,还营建东都洛阳。
大运河修好后,南方的粮食可以很快运到洛阳,解决洛阳,长安的吃饭问题。另外运河建成后,促进了沿岸的商业发展,一批批商业城市很快崛起。另外,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首先要保证后勤补给能够跟上。大运河可以将南方粮草运输到北方,这比陆路要快捷的多。
所以,现在来看,隋炀帝杨广虽然当时征集民众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但是却办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情。直到现在,后人们还享受着杨广带来的红利。
杨广这个人熟读历史,野心也很大,但就是太急功近利,不体恤民众,最后玩过头了,落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尤其是征战高句丽,几番折腾,屡战屡败,结果搞得国家经济奔溃。当第三次东征高句丽时,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当大军开到边境时,高句丽写信表示投降,杨广这才班师回朝,回时路上遭到农民起义军袭击。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发动兵变,将杨广勒死。一代帝王就此走完自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