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森为什么去南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2 16: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4:55
有人说,这部电影情节无聊、冗长、浮光掠影。
这个评价,从故事片的角度来讲,不能算错。如果对珠峰、登山以及1996年那起登顶惨剧毫无兴趣,那么这确实是一部无聊的电影。
但是,从真实事件改编(Based on a true story)的角度来讲,这评价就错得离谱了。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背后的真实事件本身,比电影还要重要;电影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忠实还原真实事件的因果始末。
真实,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第一要务(本片甚至为此不惜到珠峰实拍)。有时候,真实会比虚构更加传奇;也有时候,真实就是这么无聊——比如本片。
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当大家到达珠峰大本营时,已经过去40分钟了,这之前主要交代了两支商业登山队伍的背景、队员背景、交通路线、队伍集合、前期准备。而即使到了大本营,大家也没有马上开始登山,而是进行登山培训、体检、高海拔适应性训练等活动,还有去和其他探险队拉家常。影片还交代了今年登山乃至冲顶的探险队特别多,而南非的那帮人连冰爪都不会用。这样事无巨细地交代每一个专业细节,确实是很无聊。
本片大牌云集,但每个人物形象都不鲜明,一个个胡子拉碴简直脸盲,拿登山服区分都比看脸方便。没错啊,这些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扔人堆里找不着,走大街上没人会多看一眼,平日里做着诸如送信之类的普通工作。他们互相也不熟悉,除了闲时唠唠嗑开开party之外,也没有更多的交往。看着这些连话都不愿意多说一句的人组队登山,发出的最多的声音是“吭哧吭哧”,说过的最多的话是“我不行了”,确实是很无聊。
登山者们在山巅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有的人迅速消逝在茫茫白色中,有的人孑然一身在寒冷和缺氧中慢慢等死。面对死亡的威胁,没有人壮士断腕,没有人舍己为人,也没有人损人利己——但凡增加戏剧性、对抗性、两难性的情节统统没有,这群普通人不过是做了大多数普通人都会做的事情——普通登山者竭力求生,登山领队和向导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事实上,几乎没有人有过像样的反抗,甚至连像样的挣扎都没有。在风雪肆虐的珠穆朗玛峰,在波音747的巡航高度,人类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地,也不必期待任何奇迹——如果没有抓住合适时机登顶并撤出,在那里就是死路一条。整个事件的过程是那样平淡、结局又早已注定,确实是很无聊呀。
无聊吗?就像之前说的,如果对这一切都不关心,那确实很无聊。
这部影片非常单纯,只是试图还原1996年这起登山惨剧的全貌,展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引发对事故起因的思考,以及展现人类的伟大意志。
人与自然的关系,影片已经借“疯狂山脉”公司的向导、俄罗斯人安那托里·布克瑞夫之口说得很明白了:“我们以为这是人与人的竞争,但其实这是人与山的竞争。并且最终的裁判权,也属于那座山。”
(安那托里·布克瑞夫)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在珠穆朗玛峰面前,再精良的装备、丰富的经验、强健的体能,都不足以在珠峰变幻莫测的恶劣天气下确保万无一失。因为比天气还变幻莫测的,恐怕就是人了。再优秀的人,也难免麻痹大意,而珠峰断然不会放过这个疏漏。
可惜的是,当时大多数人并不难理解这些道理。鉴于冲顶的探险队有四支,“登山顾问团”公司的领队,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罗伯·霍尔,试图协调四支队伍的冲顶时间。但因为机会稍纵即逝,这项提议遭到了南非领队的反对,于是不了了之。结果1996年5月10日冲顶当天,每一个险要关口都人满为患,导致了所有人无谓的体力和氧气损失。
还有一些其他机缘巧合,共同导致了这起4支探险队死亡12人的惨剧,当然其中最直接的是天灾:一股超强的暴风雪。但这起天灾完全可以避免,因为大家都知道珠峰天气多变,原计划是当天14:00前下山,如果照做完全可以躲开下午的恶劣天气。
所以终究是人祸占了主导。道格·汉森坚持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坚持登顶,延误了下山时机。但他也实在有他的理由:他已经来过一次,作为邮递员,他不可能再有财力负担第三次登顶,而他想为家乡的孩子登顶。登与不登,全在一念之间,谁也不知道一会是不是真会有暴风雪。
(道格·汉森,约翰·浩克斯饰演)
罗伯·霍尔,作为“登山顾问团”领队,生性严谨的他本该理智地拒绝道格的要求,结果却答应与他一起登顶。不知道是因为高山缺氧导致了判断力下降,还是由于商业上的压力——因为他此前还没有客户能成功登顶(电影交代,疑与事实有出入。根据hiaaaaaah热心提醒,是1995年没有客户登顶),而与其他探险队诸如“疯狂山脉”的竞争让他压力山大。还有一点是电影中没有提到但本片原著《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作者乔恩·科莱考尔在书中提到的:“霍尔以前说服汉森重返珠峰,他因而无法再次拒绝汉森登上峰顶。”
(罗伯·霍尔,杰森·克拉科饰演)
(乔恩·科莱考尔,迈克尔·凯利饰演)
斯科特·费舍尔,“疯狂山脉”领队,在自己体力不济的情况下坚持登顶,可能也是由于商业上的压力,或是因为他本身就随性散漫、特立独行。
(斯科特·费舍尔,杰克·吉伦哈尔饰演)
最让人惋惜的是放在南峰的那几瓶氧气。也许有观众会疑惑为什么本来准备得好好的氧气瓶,安迪·哈里斯检查之后会说是空的(而这也导致了道格·汉森和罗伯·霍尔下山时无氧气可用)。
这个矛盾,影片并没有好好解释。而真实答案是,安迪·哈里斯搞错了。
乔恩·科莱考尔在书中回忆道:
“在下午4时30分和4时41分,霍尔通过无线电说,他和汉森在顶峰山脊上遇到麻烦,急需氧气。当时,南峰顶上有满满两瓶氧气在等着他们,如果霍尔知道的话,就会很快下山取了氧气,然后再爬上去给汉森一个新氧气瓶。但是,仍在氧气隐藏处的安迪·哈里斯此时正经历着缺氧症的折磨。当听到这些无线电通话时,他插了进去,错误地告诉霍尔——正如他以前告诉我和麦克·格鲁姆的那样——南峰顶的所有氧气瓶都是空的。”
事实就是这样荒诞而无情。
最终,由于这场暴风雪,5月10日当天新西兰“登山顾问团”公司4人遇难,美国“疯狂山脉”公司1人遇难;加上此前5月9日台湾登山队1人下撤途中病故,此后5月11日北坡的印度*登山队3人因同一场暴风雪遇难——三天内有9人遇难。还有3人下山后病故,另外一些人落下终身残疾。
这场横扫而来的暴风雪,就这样就这样湮灭了当时世界上最景气的珠峰商业登山公司,吞没了几个最优秀的职业高山向导的性命。
影片没有刻意引导对登山者价值观的崇拜,只是设置了一个桥段,就是大家闲聊时,乔恩·科莱考尔问大家为什么要登山,罗伯和贝克先是相视一笑,然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登山者的名言:“Because it’ there!”接着又笑道:“Thanks to Mallory!”
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这句名言“因为它就在那里”,省了登山者门不少口舌;而对于那些质疑登山者是在“作死”的人,其实也没必要与他们多费口舌。
人类攀登珠峰,历史已近百年。虽然人类处于绝对的弱势,但依然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在没有主角光环的庇佑时,探险队中依然有人依靠自己强悍的体能和惊人的意志力活了下来,最终生还。
影片很好地展现了一群人的最后时刻:他们沿着世界屋脊,希望能达到最高的地方。然后暴风雪来临,吞没了他们。这些登山者哭喊着、蹒跚着、挣扎着、在风里蜷缩着……一夜过去,风雪散尽,有的人死去了,有的人失踪了,有的人受伤了,活着的人哭泣着一步步下山……下山之后,又有一些人死去了,一些人残疾了,一些人在后来的登山中死了,一些人活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