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31 02: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10:26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
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美句段,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主旨。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无疑就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纲”,中考时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上拿到高分,就必须围绕以上知识点狠下功夫。
归纳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考点一:重点字词 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设计考题,要求考生准确进行解释。 【例题】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主人日再食( ) (3)右备容臭( ) (4)缊袍敞衣( ) 【技巧点拨】文言文字词的考查,一般都遵循“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知识在课本”的原则,因此要注意平时积累。一是要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譬如“今亡亦死”中的“亡”,就是一个常见实词。
二是积累通假字,譬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通“悦”。三是积累词类活用,譬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中的“船”就是名词用作状语,当“用船”讲。
四是积累古今异义,譬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此句中就当“祭祀用的牛羊”讲,与今天“为正义而死”的意思根本不同。五是积累一词多义,譬如“之”,在古汉语中就有“的”、“到”、“位”等多种意思。
有了广泛的积累,大多数文言字词都能给出意思。对于少数未学到过的文言字词,同学们可先整体理解该字词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回过头来猜测相关字词的意思,选择一个最贴切的意思将其写出来。
【参*】(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2)每天(3)气味,这里指香气(4)破旧 考点二:文言句式 这类题目主要是围绕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设计考题,或填空,或判断,或翻译。 【例题】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技巧点拨】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判断句,即对某一事物作出判断。二是被动句,即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三是疑问句,表达某种疑问。四是倒装句,主要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四种情况。
五是省略句,即句子中的某一成分出现了省略。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对给出的文言句子作出准确判断,然后再依据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解题。
【参*】(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考点三:句子翻译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对文言句子进行翻译。 【例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掌握五种文言特殊句式,同时要了解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等文言文修饰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要熟练掌握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常识,最后,还要掌握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基本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一般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留”、“补”、“删”、“换”、“调”、“选”、“固”、“意”。 ①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景公使使者至”,就可译为“景公派使者到了”。
(《晏子辞千金》) ②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翻译时应将“再”、“三”后面的“鼓”补出来。(《曹刿论战》) ③删。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在翻译时应将无意思的“之”删掉。
(《愚公移山》) ④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文中的代词换成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
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在翻译时应把“吾”换成“我”。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
(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可调换成“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的形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顾野有麦场”中的“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
在这个句子中用b项最恰当。(《狼》) ⑦固。
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得无……乎?”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岳阳楼记》) ⑧意。即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在此基础上,再对不懂的词语进行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这样,一个文言句子就能够很轻松地翻译出来。
【参*】因为这件事,(我)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考点四:理解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中心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一般以问答。
解密2011年高考文言文部分考什么从选材来看,2007选《聊斋志异》中的一篇《郭生》,看似是个小小说,但类似于一篇传记文,08选《晋书》中的《周仿》,一史传人物,09年选《宋史》中的《李迪》,而10年选明朝的《后鉴录》写有关明成祖朱棣相关事件,由此,可推2011年从选文上看,还是会以人物传记为主,而可否大胆的推测,很有可能考《清史》中的人物呢?第五题2007年考查了“质、善、玩、录”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第5题命题点秘: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能力。
表面上考查对词义的解释,实际上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以及对文章的理解,是否善于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是否善于联系课文来帮助推断。解题指津:所考查的四个词语都不偏不生,算是常用词。
在懂得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只要回归原句,依据文意就可判断。不正确的是D,“录”应为抄录,不是记载。
08年考查“振、收、造、悦”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答案】C【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积累与记忆文言实词,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实词。
解题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根据已掌握的实词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联系学过的课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放于句子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正误。C项中的“造”,基本义就是“至,到”。
根据原文周访又率领水军进*湘城的语境,可理解为“前往”。该义项曾在粤教版高中选修5教材的《促织》“径造庐访成”一句中出现。
A项中的“振”,学生学过的常用意义有“挥动,抖动”、“奋起,振作”、“整顿,整治”等,但这些意思都与原文不符。根据上下文,应是周访因喜欢周济穷困之人以至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所以“振”应为“赈”的通假字,解作“救济”,该义项曾在以前入选人教版中学教材的《论识贮疏》“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中出现过。
B项中的“收”,学生学过的常用意义有“逮捕,拘押”、“收取”、“结束”等,但这些意思都与原文不符。根据上下文,应是差吏误抓了无罪的周访,周访奋力击退来抓捕他的人,所以“收”应解作“逮捕,拘押”,该义项在人教版必修教材的《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一句中出现。
D项中的“悦服”是双音词,解作“心悦诚服”,根据上下文,周访威风显著,令远近之人都心悦诚服。不过,这一双音词从来未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过。
该题大致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及知识迁移的考查方向,所涉及的考点大多在中学教材中有出现,对日常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归纳工作,在具体的考题中结合语境上下联系、辨别,就不难做出正确选择。对双音实词的考查是广东命题的第一次。
2009年考查“奇、起、诛、驰”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参*】B 【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2010年考查“语、委、识、恙”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语诸将曰… 语:谈论B.委尸填满沟壑 委:放置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识:标志D.噫!我固无恙 恙:祸患【答案】选D项。【解析】A项“告诉”,B项“委”,丢弃。
C项“识”,“知道”【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与推断能力。均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实词,难度不大,只要读懂句意,基本就可以比较准确的判断。
由近年考题情况看,备课重在常用实词用法,尤其是现代汉语中仍然经常使用 的实词。第六题07年考查:而、以、所、于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 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C.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第6题命题点秘: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这道题给出四组8个例子全部出自选文,较以前考试有四个句子出自课文增加了难度,着重考查语境意义的理解,结合语境来推断。解题指津:A项中的两个“而”字,从词性来看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意思是“他心里十分愤恨,却又无可奈何”“为什么以前肯定却现在否定呢?”。
B项中“以”:因为,表原因,“以故至山”指王生因为有事到东山;“以是益疑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也就是说,初中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具备独立阅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在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美句段,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识,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准确理解常用实词、虚词的含义,把握文言文阅读的习惯和特点,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主旨.不难看出,这些内容无疑就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纲”,中考时要想在文言文阅读上拿到高分,就必须围绕以上知识点狠下功夫. 归纳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板块的考题,其常见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考点一:重点字词 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设计考题,要求考生准确进行解释.考点二:文言句式 这类题目主要是围绕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设计考题,或填空,或判断,或翻译.考点三:句子翻译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对文言句子进行翻译.考点四:理解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中心 这类题目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一般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考点五:分析人物形象 这类题目主要围绕文中的人物设题,要求考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考点六:感悟作者的情感 品味文章观点哲理 这类题目主要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但有时也出现在选择题中。
文言实词复习学案学习重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通假现象。
2.学习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题,大多数文言实词具有对义性,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热点,每年必考。
2006年《考试说明》在这一考点的表述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预测2007年,不论高考的结构模式如何变化,对这一点的考查仍将成为首选。为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中的含义”,需要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知识。
一、词的古今异义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微殊”的词,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这类词的演变情况是: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2.词义缩小。
如“今”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3.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4.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如:屈平作《离*》,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5.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史记刺客列传》6.感 *** 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把握一词多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引申义为旁边,如“河畔”“桥畔”,“畔”与“叛”同音,又可借为背叛,如“亲戚畔之”,“蚓无爪牙之利”本义是爪牙,其现在的比喻义为得力的帮凶和武士,并没有贬义。如: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勾践灭吴》一词虽然出现多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这就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来确定。三、根据字音推断词义,掌握常用通假字解读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假的原则是“音同”或“音近”。因此,在一个句子中如果遇上不会翻译的“障碍字”,不妨联系上下文,根据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现象大胆推断,只要在具体语境中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是通假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鸿门宴》)“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劝学》)四、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6年全国高考第8题)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可以联系司马迁的《鸿门宴》的“善”友善、交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如文言中的“书”可组词为“书信”。
齐人未附 附──归附、归顺齐人追亡逐北 北──败北,指败逃者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古汉语讲究工整、对仗,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和“被”同义,都是“被”的意思。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对“逸豫”,词义相反。
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即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
伦:类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
如:“不赂者以赂者丧”赂即贿赂。6.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
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也是同学们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学之间也容易拉开差距,因此,许多高中同学在文言文复习方面存在困惑。对此,建议大家要熟悉考点。《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考察是这样表述的:“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识别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
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