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隐士思想: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9 19: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12:27
道家追求的是自然,道家追求的是顺生,随生,乐生,爱生,贵生,道家虽然也承认轮回,不过却是认为生命的由来完全是自然而然,用佛祖老人家的话说就是因缘和合,只不过因为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的特性,也就造成了不同的观点。
佛祖老人家认为人生来就是苦,于是总结了八种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人因为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不断地轮回转世,于是佛祖通过觉悟式的修行达到离苦得乐,而总结出金刚经,最终使人心清静,度尽体内众生,使得自己心清静,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度尽众生真实含义》,而度尽体内众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生理身体,一种是外在的行善方式,当然佛祖老人家度尽是他自己体内众生,因为他早在数千年前就涅盘回归于属于他自己的极乐世界去了。
我六华真人则有点不一样,因为我偏性于科学思想,同时又因为我有《十方六华门长生不老术》,使得我更有充足的时间体验人间的七情六欲,或者换种说法体验人生八苦,因为苦才有乐,无苦自然也就无乐,苦乐是相对而言的。
所以佛祖老人家思想意识是苦是乐,是佛祖老人家自己的看法,对于我们这些爱生活的普通人,积极地吸收放大佛教的积极思想就可以了,而佛教本义就是自净其意,也就是使人的思想转为八正,至于那些迷信佛教的人整天追求虚无世界的极乐世界,厌弃充满酒色财气和生老病死的现实生活,那是他们把佛教消极思想放大了极点,真正每天生活在地狱之中了。心内清净无杂念便是极乐世界,心内杂念丛生,便是地狱世界。慧能和尚在《六祖坛经》说过一念觉,即是佛;一念迷,即是凡夫。当然佛教内部观点也是各异,要不然也就不会有这么多佛教支流,同样也不会有道教这么多支流,还是如同上面所说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因为独一无二才使得每一个人都有了各自的看法,这也算是道祖《道德经》所说的同出而异名了,不过正因为每个人独立的看法,才使得现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众生才能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了。
因为众生想体验生命,所以才有了隐士生活,隐士经过日常生活的*,历经了三个阶段,然后又复归于生活,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用三乘说话的话,那么第一阶段便是小乘,第二阶段便是中乘,第三阶段便是大乘。
这句话好像有点矛盾,就像有一个段子这么说的,一个穷人问一个富人,你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富人回答说我现在努力地赚钱,有朝一日可以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过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于是穷人就顺理成章地得到我自己不就是现在的生活嘛,我干嘛去努力赚钱,然后再过我现在的生活呢,这句话听得是有理,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仔细比较就会发现,富人的田园生活是有了物资保障式的田园生活,生病了可以及时就医,想学习就学习,想工作就工作,一切是财务自由式的田园生活,而穷人的田园生活则是整天为填饱肚子而忙碌着,生病没钱医的田园生活。
所以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的境界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而不是简单的区别,而这是相对于修行人来说的,对于隐士的话,则流传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思想意识。比如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反招隐诗如下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再有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中隐》也是体现了道家的这种自由洒脱的思想。下面就是中隐诗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所以有学者便提出了隐士的三种精神境界:
一、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过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所以有人解甲归田。这是小隐。
二、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这是中隐。
三、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勾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这才是归隐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谓之“大隐”。朝,指朝廷,这里引申为做官。
而对于想在现实生活得好的修行人或者*人可以参考历经5个朝代10个皇帝,连续20多年当宰相的冯道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隐于山的隐士的未必就是小隐,隐于市的隐士未必就是大隐,就像青衣江道长得道后照样做他的道士,元吾氏得道之后照样过他的生活。谁是小隐,谁是中隐,谁是大隐,这个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区别只在于心境是否清澈。
我六华真人只是一个小小得道真人,是一个只羡鸳鸯不羡仙却又拥有长生不老术的凡人,不是什么大隐,如果非要给隐士归类的话,则最多只能算一个中隐,反正我算不上什么大隐,我自己几斤几两,我还是知道的。
(十方六华门六华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