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9 07:2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20:29
诗经是这样编纂成书的: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有关它如何编辑成书,主要有以下说法:
第一种,采诗说
汉代人认为周代曾设置采诗之官,负责到民间采诗,并将采得的诗歌献于朝廷,便于天子了解地方民情。《汉书·艺文志》曾云:“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就是所谓“采诗”的目的。(汉代模拟这种采诗制度,设置乐府来掌管诗歌音乐,乐府所采集的诗歌就是我们所说的“乐府诗”。)
周王朝是否施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果没有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乐官(周代的主管音乐的*是太师,或称主乐太师)的参与,民间的诗歌也很难汇集于王廷。
有关周代采诗的情况,汉代人认为: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汉书·食货志》)
所谓“铎”,就是铃铛,“木铎”一般认为是以木为舌的铃铛。这些“行人”行走民间收集音乐,然后经由乐官整理音乐,先后献给天子,让天子不出门就可以了解民情。
补充:《论语》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将孔子比喻为“天之木铎”以警醒诗人。作家郑振铎,其名本于此。
第二种,献诗说
有关“献诗说”的详细说法,见于《国语》: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国语》)
献诗是和献曲、献书,以及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等等一系列活动一起,都是为了让辅佐天子,避免天子受蒙蔽的制度。或者说,这些都是让*以至于平民表达意见,或者讽谏的途径。
有些《诗经》作品,也印证了“献诗”的存在:
《大雅·民劳》云:“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小雅·巷伯》云:“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歌,可能也有采自民间的作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20:29
“采诗”是《诗经》民歌的来源,“献诗”主要是《诗经》贵族诗歌的来源。可以说,《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朝廷采诗、献诗,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20:30
诗经的结集的三种说法:
1、采诗说;
采诗就是古代负责掌管音乐的机构奉命去民间收集民歌,后编定成册,其中《国风》大部分是这样来的。
2、献诗说;
献诗说是各地的小诸侯献诗歌颂天子的功德,写诗进献于天子。
3、删诗说。
删诗说是孔子后对《诗经》进行修订终成现在的《诗经》。
《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