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30 23: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03:08
西北角儿里黑暗暗,鏖子底儿,半拉天。那雷也,那闪也,那雨下的箭竿也;瓢泼也,桶倒也,一滴一个小泡也。只下得墙倒而屋塌,沟满而壕平。淹死了东庄汪汪之狗,淹死了西庄嘎嘎之鸭。此之谓大雨也。
阳春骤热,忽降暴风雨
踏春阳,籁籁落花春昼长,羲和鞭急指朱雀,一朝满园夸柔裳。白日堪行乐,青春正称妆。
年少如何不轻狂。迟迟午后人慵懒,金乌不觉倦翱翔。华轮收去重门掩,诸天煦丽齐收藏。
昏云漠漠高窗暗,触目万象丧精光。势压穷泉天地紧,飞廉旋回忽奔忙。顷之竞看千叶动,
入耳高低若巨浪。杂花乱絮横斜舞,浮埃碎石走仓皇。肩头案上拂未及,惊雷一声已过墙。
万木偃仰枝索索,飞雨连翩入深廊。方怵壁间水精碎,又嗟湖心弱柳伤。丰隆呼嘘意未足,
忽照幽冥乾坤煌。惟闻扑籁风雨密,扑籁何静待何惶。若惮忽若疑,心舒暂徜徉。
骤尔九天下霹雳,欲裂百骸欲倾梁。积年隙尘落纷纷,僵立前事忽茫茫。搜定游魄犹未定,
唯坐玄黄对洪荒。
《罗浮山人与葛篇》 年代: 唐 作者: 李贺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寄远》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只影随惊雁,单栖锁画笼。
向春罗袖薄,谁念舞台风? 《蓦山溪·草熏风暖》 年代: 宋 作者: 曹组 草熏风暖,楼阁笼轻雾。墙短出花梢,映谁家、绿杨朱户。
寻芳拾翠,绮陌自青春,江南远,踏青时,谁念方羁旅。昔游如梦,空忆横塘路。
罗袖舞台风,想桃花、依然旧树。一怀离恨,满眼欲归心,山连水,水连云,怅望人何处。
《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阆苑瑶台风露秋。整鬟凝思捧觥筹。
欲归临别强迟留。月好谩成孤枕梦,酒阑空得两眉愁。
此时情绪悔风流。 《水调歌头·世事不须问》 年代: 宋 作者: 韩元吉 世事不须问,我老但宜仙。
南溪一曲,独对苍翠与孱颜。月白风清长夏。
醉里相逢林下。欲辩已忘言。
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少年期,功名事,觅燕然。
如今憔悴,萧萧华发抱尘编。万里蓬莱归路。
一醉瑶台风露。因酒得天全。
笑指云阶梦,今夕是何年。
中国古代的台风研究 我国古代的史书和地方志中有关台风的描述也是不绝如缕。
《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就有关于“八风”的记载,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人民对风的观测研究已相当细致。飓风一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早,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在《南越志》中记载:“熙安多飓风,飓者,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
在九世纪的《岭南异物志》中谈到飓风或台风到来之前,会出现一种特别的风,称为“炼风”。在《岭表录》中记载“夏秋之间,有晕如虹,谓之飓母,必有飓风”,是最早关于台风天气预测的记载。
《岭南杂记》中对飓风、台风的描述就更加详细:“……之气如虹如雾,有风无雨,名为飓母,夏至后必有北风,必有台信,风起而雨随之,越三四日,台即倏来,少则昼夜,多则三日,或自南转北,或自北转南,阖夏时阳气司权,南方之气为北风摧郁,郁极而发,遂肆横激,其转而北也,因北风未透,南风即起,北风之郁,仍复衡决,必倏有西风,其台始定,然后行舟。土人谓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台甚于飓,而飓急于台。飓无常期,台经旬日。
自九月至冬,多北风,偶或有台,亦骤如春飓。船在洋中遇飓可支,遇台难甚,盖飓散而台聚也。”
台风英文为typhoon,词源为中文的“台风”,是古代中国人对来自台湾方面风暴的称呼,后通过传教士传至欧洲,并在20世纪由国际气象组织规定,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东経180度)以西的太平洋和南中国海发生的热帯低気圧中,中心付近的最大风速超过17.2m/s的称为台风。因此,台风在现代气象学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只有符合上述标准的热带风暴才能称为台风。
上海古代台风 元大德五年(1301年) 七月初一 大风,屋瓦皆飞,海大溢,潮高四五丈,杀人畜,坏庐舍,漂没人口一万七千余。 明洪武五年(1372年) 七月 大风雨,海溢,漂没死者万余人。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七月初一 飓风,扬沙拔木,漂没三州,一千七百家尽葬鱼腹。崇明沿沙庐舍尽没,民溺十之七八。
松江府溺死二万余人。 明正统九年(1444年) 七月十七、十八日 烈风暴雨昼夜不息,海大溢,平地丈余,人庐漂没。
明天顺五年(1461年) 七月十五日夜 大风雨,潮涌丈许,漂没庐舍。崇明、嘉定、上海等县共溺死一万二千五百余人。
明成化八年(1472年) 七月十七日 风雨狂骤,已经两日,是夜潮汐正上,风东北益狂,忽转西南,海大溢,平地丈余,浮骸万余。 明正德四年(1509年) 七月六日至十一日 雨昼夜不止,平地水丈余。
自是三年内大水为灾,人饥而死者数万。冬极寒,黄浦江冰厚二三尺,经月不解。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 闰七月初三 飓风,海溢,水涌二、三丈,漂浮人庐数万。大饥、大疫。
明万历十年(1582年) 七月十三日 大风雨,海溢,苏松六州县坏田禾十万顷,溺死二万人。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 六月 大水,溺人数万。
七月十八日 飓风,海溢,水高一丈四五尺,漂没庐舍数千家,死二万余人,六畜无算。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 八月三日 飓风、潮溢,居民溺死无算。
骤雨连宵,浦潮相接,上海城内水高五尺多,乡民船行田中,花豆皆腐,大疫。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六月初一 大风潮,暴雨如注,二更余忽海啸,潮挟风威,冲入沿海数百里。
宝山水面高于城丈许;嘉定、崇明、吴淞、川沙和柘林*团等处,漂没海塘数千丈,淹死十万余人。 清雍正元年(1723年) 七月十八、十九日 大风拔木,禾棉俱伤。
海溢,溺死人以万计。 清雍正十年(1732年) 七月十六、十六日 飓风大作,海潮怒涌,暴雨如注,海大溢,宝山城内官署民房皆倾,上海城内水溢于途,浦东沿海水至树梢,溺死人畜无算。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七月十四日 夜,飓风陡作,大雨,海潮泛溢,田禾被淹,人庐漂没,仅上海、南汇两县即溺死二万余人。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 八月初三(9月7日) 飓风,夜潮骤溢,水丈余,城市街巷尽没,崇明沿海居民死一万人。
十二月二十七日(1862年1月26日),大雪三昼夜,雪深三至六尺,门户被封,雪拥及肩。黄浦、泖湖等处皆冰,半月不解,民多断炊,冻饿死者无算。
六月十三日(7月31日) 上海遭受台风袭击。徐家汇观象台根据单站气象要素变化,发布台风袭沪的预报,并发表了《1879年7月31日的台风》论文。
清光绪七年(1881年) 六月二十至二十一日(7月15~16日) 强台风袭沪,黄浦江中船只走锚,进水,沉溺无算,浮尸漂流。 闰七月初三至初五(8月27~29日) 台风袭沪,大风暴雨海溢,马路行舟。
黄浦江内及吴淞口船只沉伤甚多,捞尸不少,棺木卖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八月初三(9月1日) 台风暴雨,海溢,城市街巷尽淹,外滩水深及膝,沿海及长江口各沙洲圩塘尽毁,沿海民房尽毁,淹毙万余人。
《飓风赋》
苏东坡
一个秋天的傍晚,有邻居来叩门,告诉我:“天气不好,海况甚恶,非吉兆也。霓虹入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飞。此是飓风(台风)来临之兆头,你准备了没有?”邻居话语还没有说完,我所住居的庭院里枝叶沙沙,槁叶薮薮,飞鸟惊呼,禽兽走避。
不一会工夫,忽如野马之脱缰,健飞之水鸟,人人掩面而屏息。我赶紧跑进屋内而坐,心惊而色变。而邻居却说:“此还不是飓风,此风是先驱者,风小。”少许,大风至,摧屋破户,揭瓦劈窗,击打巨石,揉拔树木,势如翻海,响震乾坤。像屏翳(云神)之暴怒,执阳侯(波涛之神)而将戳。鼓千尺之海浪,翻百仞于陵谷。吞泥沙像卷纸,摧枯拉朽破崖壁。像万马齐奔,又好似千车竞逐。虎豹惊骇,鲸鲵奔逃。又像巨鹿之战,呼声惊天动地,又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之兵毁于一旦。我为之毛骨悚然,寒气袭人。夜晚九次搬床铺,一日内三次用龟甲占卜。三日后风息,父老乡亲来慰问,酒菜罗列,忙坏了童仆,恐惧已去,大家个个淡然而话家常。
飓风过后,乡亲们忙着清理被毁的草木,修理破损的房屋,塞墙补屋忙个不停。而此时山林寂静,海浪不惊,动者自止,呜者自停。天之苍苍,月之荧荧。忽悟忽叹,难知所营。大小源自相形,忧喜出自相遇。昔日飓风飘荡,以为巨大,吹法各异,果然恐怖?蚂蚁遇微风即坠,蚋蚊聚集遇呵则飞。人们呼气喘息则不能提物,而施在蚂蚋二虫身上,则可能要了它们的性命。传说中的大鹏鸟一次击水能飞三千里,扶摇能直上九万里。
他看见我惴测,你我见之亦微笑。意气用事,事无巨细尚能足辨?孤陋寡闻,外界能为你所变?世事万象幻灭,众怪不怪,仿佛如过眼烟云,如空中之雷电。想来所谓的恐惧,实则是虚幻?可惜自己知道了这些太晚了。
原文
江湖间唯畏大风。冬月风作有渐,船行可以为备;唯盈夏风起于顾盼间,往往罹难。曾闻江国贾人有一术,可免此患。
大凡夏月风景须作于午后,欲行船者,五鼓初起,视星月明洁,四际至地,皆无云气,便可行,至于巳时即止。如此,无复与暴风遇矣。国子博士李元规云:“生平游江湖,未尝遇风,用此术。”
解释
在江湖上渡行只有大风比较可怕。冬季起风是慢慢变大的,所以坐船可以预先防备;只有盛夏的时候大风瞬间就刮起了,往往使人遭难。我曾听说江国的商人有一个办法,可以避免大风的祸患。
一般夏季的风都在午后,打算走水路的人,五更初就起来,看星星月亮明亮皎洁,四面天地相接,都没有云气,就可以出发,到了巳时就停止前行。这样,就不会再和暴风相遇了。国子博士李元规说:“我生平游历江湖,从没遇到大风,就是遵循了这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