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30 15: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0:02
其 jī 〈名〉(1) 通“諅”。
周年。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墨子》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管子·轻重戊》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豳风·七月》(2) 另见 qí 词性变化 ◎ 其 qí 〈代〉(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
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 ),变成“其”。( jī )本义:簸箕。
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2) 彼、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师说》(3) 又如:独善其身(4) 她。
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在地(5) 它。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鲁迅《祝福》(6) 他们;她们;它们。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7) 他的。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8) 又如:其妻(9) 她的。
如:其夫(10) 它的。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孔雀东南飞》(13) 又如:正当其时(14) 这样;如此。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15) 姓 ◎ 其 qí 〈副〉(1) 也许;大概。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齐国其庶几乎。
——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齐其庶几乎。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 表示祈使。当;可。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君其详之。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汝其善抚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弟其宽心勿畏可也。
——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3) 将;将要。今殷其沦丧。
——《书·微子》(4)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国其果老矣乎。
——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5) 极;甚。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韩非子·初见秦》◎ 其 qí 〈连〉(1) 如果;假设。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2) 或许;大概。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4) 还是。
表选择。其真无马耶。
——唐· 韩愈《杂说》(5) 又 其真不知马耶。其亦足乐乎。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其 qí 〈助〉(1) 用作语助。(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
——《诗·邶风》(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5) 又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汇总:[①][qí] [《广韵》渠之切,平之,羣。
](1)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
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2)代词。
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3)代词。
表近指或远指。犹此,彼,或这些,那些。
(4)代词。表特指。
其中的,当中的。(5)代词。
虚词。无义。
(6)副词。表推测、估计。
大概,或许。(7)副词。
表诘问。犹岂,难道。
(8)副词。表示祈使。
犹当,可。(9)副词。
表时间。a.表未来的,犹将,将要。
(10)副词。表时间。
b.表过去的,犹既,已经。(11)副词。
表示论断,相当于“乃”。(12)介词。
表时间、处所或方向。犹于。
(13)连词。表示选择。
或者,还是。(14)连词。
表示让步。尚且。
(15)连词。表示假设。
如果,假如。(16)助词。
用于定语之后或主谓之间,犹之。(17)助词。
用于动词之后,相当于“了”,“着”。(18)助词。
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19)助词。
用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20)助词。
用于句中,无义。(21)姓。
汉代有其石,宋代有其德,明代有其福。[②][jī] [《广韵》居之切,平之,见。
](1)助词。用于疑问代词之后,表疑问语气。
(2)用于地名。(3)用于人名。
汉代有审食其、郦食其。[③][jì] [《集韵》居吏切,去志,见。
] 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以
1.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2.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3.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 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 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9. 古同“已”,已经。
10. 太,甚:不以急乎?
11. 及,连及:富以其邻。
"以”作为连词,表示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而。
夷以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如: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招而往暮而归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如: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通“如”:好像,如同。例如:
军惊而坏都舍。
7、通“尔”,你,你的,例如:
若欲死而父。
8、等同于罢了。例如:
*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9、等同于才,方才。例如:
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10、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相当于“何况”。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表示句子或词语之间具有的一种相互关联,或是同时并举,或是同地进行的关系。
并列关系的,可以是相互关联的不同事物,也可以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还可以是同一主体的不同动作。
例子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