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30 15: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9:43
兼字的意思〈动〉1. (会意。
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
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o or more…concurrently]兼,并也。
——《说文》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
注:“犹两也。”兼巾之。
——《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兼诸弣。——《仪礼·乡射礼》。
注:“并矢于弣。”不可得兼。
——《孟子·告子上》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 后序》兼百花之长。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兼筑雕刻。——蔡元培《图画》3.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
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4.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merge;bine;amalgamate]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5. 并吞;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其兼天下不难矣。
——《韩非子·亡征》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传·昭公八年》6. 又如: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7. 倍,加倍 [double]王馈兼金一百。
——《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
利不兼,赏不倍。——《马王堆汉墓帛书》读书倍文,功力兼人。
——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兼旬愈。——清· 方苞《狱中杂记》8. 又如: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9. 重复;累积 [repeat;accumulate][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
——《后汉书·宦者吕强传》10. 尽;竭尽 [exhaust]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
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11. 胜过;超越 [be superior to]。
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12. 同,连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寒暑不兼时而至。
——《韩非子·显学》〈形〉1. 全部;整个 [whole]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商君书》2. 又如:兼裒(广为聚集) 1. 表示并列关系。
和,与 [and]。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2. 表示递进关系。
而且,并且 [and;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副〉1. 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still;yet;even more]兼有步兵。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2. 又兼仗父兄之烈。兼与药相粘。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兼用 *** 。——蔡元培《图画》。
兼字的意思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说文》
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犹两也。”
兼巾之。——《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兼诸弣。——《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兼百花之长。——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兼筑雕刻。——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
4.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merge;bine;amalgamate]
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5. 并吞;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亡征》
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传·昭公八年》
6. 又如: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7. 倍,加倍 [double]
王馈兼金一百。——《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
利不兼,赏不倍。——《马王堆汉墓帛书》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
兼旬愈。——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
9. 重复;累积 [repeat;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10. 尽;竭尽 [exhaust]
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
11. 胜过;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
12. 同,连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形〉
1. 全部;整个 [whole]
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商君书》
2. 又如:兼裒(广为聚集)
<;连>
1.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and]。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
2.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and;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
〈副〉
1. 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still;yet;even more]
兼有步兵。——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与药相粘。——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兼用 *** 。——蔡元培《图画》
① 同时占有几样东西或进行几件事情。
《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舍生而取义者也。”② *** ;兼任。
《 后序》:“予除右丞相~枢密使。”③ 兼并;合并。
《过秦论》:“约从离衡,~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④ 加倍的;双倍的。
《汉书?韩信传》:“受辱于跨下,无~人之勇,不足畏也。”⑤ 两;二。
《狱中杂记》:“一人倍之,伤肤,~旬愈。”⑥ 加上;加之。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母,*迫~弟兄。”⑦ 并且;而且。
《赤壁之战》:“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之烈。”。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说文》
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犹两也。”
兼巾之。——《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兼诸弣。——《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兼百花之长。——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兼筑雕刻。——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
4.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merge;bine;amalgamate]
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5. 并吞;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亡征》
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传·昭公八年》
6. 又如: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7. 倍,加倍 [double]
王馈兼金一百。——《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
利不兼,赏不倍。——《马王堆汉墓帛书》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
兼旬愈。——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
9. 重复;累积 [repeat;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10. 尽;竭尽 [exhaust]
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
11. 胜过;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
12. 同,连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形〉
1. 全部;整个 [whole]
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商君书》
2. 又如:兼裒(广为聚集)
<;连>
1.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and]。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
2.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and;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
〈副〉
1. 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still;yet;even more]
兼有步兵。——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与药相粘。——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兼用 *** 。——蔡元培《图画》
兼语式,其结构形式是“主语+谓语+兼语+谓语”。
古汉语中的兼语式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使令类 使令兼语结构,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兼语后的谓语及其宾语,常表示主语对兼语的要求等。例如: 1.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皇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史官走上前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相会饮酒,秦王命令赵王弹瑟。 2.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则在舟中矣。 (《肴之战》)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船离岸了。
使令式兼语也有不用使令性动词的。如: 3.权即遣肃行。
(《赤壁之战》) 孙权立即派遣鲁肃前去。 这种格式的兼语有时可省略。
例如: 4.计末定,求人可使( )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商议还没有决定下来,要找一个能够派遣(他)去答复秦国的人。
5.民悦之,使( )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五蠹》) 人民爱戴他,就推举(他)统治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二、命名类 这类兼语格式,前一动词一般是“谓”、“名”、“号”、“称”等,后一动词一般是“曰”、“为”等。 例如: 6.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 向宠将军,性格品德善良平正,熟悉精通军事,以前曾经试用过,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部督。 7.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 唐朝慧褒和尚最初在山麓建筑庐舍定居下来,而且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称呼它叫“褒禅山”。 “命名式”的句中兼语有时也可省略,如: 8.林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 )蟹壳青。
(《促织》) 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驯养着一只蟋蟀,自己叫(它)为“蟹壳青”。 三、“以……为……”类 “以”属于动词,“以……为……”含有“致使”之意,与现代汉语的“拿 (用)……当作……”或“把……当作……”相当,这时,“以……为……”属于兼语式。
例如: 9.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必须用长安君做人质,兵才派出来。
10.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赤壁之战》) 于是(孙权)用周瑜、程普当正副统帅,率领军队同刘备联合起来迎击曹操,用鲁肃当参谋长,帮助谋划作战的方针策略。
这种格式的兼语结构,“兼语”有时可以省略,例如: 1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 (《论语•季氏》) 颛臾,从前周天子让(他)作主祭东蒙山神的人。
四、“拜……为……”类 文言中的“拜……为……”类兼语结构,前一动词一般是“拜”、“立”、“封”、“迁”、“留”等,后一动词一定是“为……”。例如: 12.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个才能的大夫,出使诸侯国家能不被欺辱,便提升相如做上大夫。 13.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十天不回来,就请让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 这种兼语结构,兼语有时省略,有时省略后一动词”为”.例如: 14.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为相如功劳大,拜(相如)为上卿。 15.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 )为太史令。
(《张衡传》) 安帝平素听说张衡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特地派公车征诏他,任命他做郎中,又升迁(他)做太史令。 五、“有”、“无”类 “有”、“无”类兼语结构,兼语前固定为动词“有”或“无“,兼语后为其它动词。
例如: 16.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愚公移山》)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七八岁,也蹦跳着前去帮助他们。
17.且籍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本纪》) 我率领江东父老的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军,现在竟没有一个人回来,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六、“有……者”类 文言中有用“有……者”构成的兼语式,动词“有”的宾语又作后边成分的主语,这类兼语式中“有”字引进一个新提出的人或事物,“者”字通常用来表示提顿。例如: 17.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有个姓蒋的,享有这种(捕蛇抵税)好处已三代了。 18.客有吹筒箫者,倚歌而和之。
(《前赤壁赋》) 有个吹筒箫的客人,倚歌声吹筒箫应和。 七、原因类 原因式的兼语结构,兼语前后没有固定的词语,但兼语后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兼语前谓语的原因或理由,此种情况不常见。
例如: 19.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南村的孩子们欺我年老无力,忍心当面抢劫象盗贼。
现代汉语根据谓语间表明作用的不同,兼语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使令类 前一个谓语常常是含有“使令”意思的动词,后一个谓语表明前一个谓语的目的或结果。
前一个谓语常用“叫”、“让”、“请”、“使”、“。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 lì)。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2.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hold o or more…concurrently]
兼,并也。——《说文》
兼执之,以进。——《仪礼·聘礼》。注:“犹两也。”
兼巾之。——《仪礼·士昏礼》。注:“六豆共巾也。”
兼诸弣。——《仪礼·乡射礼》。注:“并矢于弣。”
不可得兼。——《孟子·告子上》
丞相兼枢密使。——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兼百花之长。——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兼筑雕刻。——蔡元培《图画》
3. 又如:兼祧(一子兼作两房的后嗣。祧继承上代);兼资(与通;并有);兼署(官吏除本职外,又兼理其他职务);兼味(指两种以上的菜肴)
4. 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 [merge;bine;amalgamate]
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贾谊《过秦论》
5. 并吞;兼并 [annex (territory) by force;swallow up]
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亡征》
孺子长矣,而相吾室,欲兼我也。——《左传·昭公八年》
6. 又如:兼列(犹兼并);兼畜(犹兼并,并吞);兼弱攻昧(吞并弱者攻打昏者)
7. 倍,加倍 [double]
王馈兼金一百。——《孟子》。注:“其价兼倍于常者。”
利不兼,赏不倍。——《马王堆汉墓帛书》
读书倍文,功力兼人。——唐· 韩愈《韩滂墓志铭》
兼旬愈。——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兼只(几只,数只);兼日(连日,不止一日);兼旬(二十天);兼通(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问或技艺)
9. 重复;累积 [repeat;accumulate]
[家人]重金兼紫,相继为藩辅。——《后汉书·宦者吕强传》
10. 尽;竭尽 [exhaust]
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荀子》
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
11. 胜过;超越 [be superior to]。如:兼人(胜过别人。表示一个人能干两个人的事)
12. 同,连同 [be the same as;together with;along with]
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子·显学》
〈形〉
1. 全部;整个 [whole]
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商君书》
2. 又如:兼裒(广为聚集)
<;连>
1. 表示并列关系。和,与 [and]。如:兼罗(并列);兼言(合在一起说)
2. 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and;besides]。如:兼之;兼且(并且)
〈副〉
1. 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still;yet;even more]
兼有步兵。——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又
兼仗父兄之烈。
兼与药相粘。——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兼用 *** 。——蔡元培《图画》
学习文言文必须了解古汉语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兼词”就是一种。
所谓兼词,就是一个单音节词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常见的有“诸”、“盍”、“叵”、“耳”等。【诸】用在句中,有时是“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于”是介词。
例如: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②穆公访诸蹇叔。(《肴之战》)—一秦穆公就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
以上两例中的“诸”都是“之于”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于”作介词“到”讲;例句②的“之”代秦师袭郑这件事,“于”是介词,作“向”讲。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乎”是疑问语气词。
例如:③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王曾把爱好音乐的事告诉给庄子,有这回事吗?”④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昭公八年》)——“听说高强要用兵攻打你,你听到这件事了吗?””上面两句中的“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说的事,“乎”是疑问浯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作“为什么”、“怎么”讲;“不”是否定副词。
例如:①“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②“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史记·楚世家》)——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掉的话,就要成为楚国的祸患,为什么不用免他父亲罪的办法召唤他们来?”要注意的是,“盍”后面如果紧跟“不”字,则“盍”相当于“何”,就不是合音词了。如:“盍不出从乎?”(《管子·戒篇》)”——“为什么不跟着出去呢?”【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词,表示否定,多用于贬义。
例如:①“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尹情传》)一—“我学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测啊!”②居心叵测。
(成语)——存心险恶,不可推测。“叵”:—般用在“测”字前,“叵测”即不可推测。
早期白话中还有“叵耐”一词,意为“不可容忍”。如“叵耐这厮无礼”等。
【耳】“耳”是“而已”的合音词,意为“罢了”,表*语气。例如:①“盖向来不过笼络耳。”
(《谭嗣同》)——原来他一向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②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
(《采草药》)——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罢了。要注意,“耳”还可表肯定语气,可不译。
如: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察今》)——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焉】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焉:在其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④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⑤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要注意,“焉”除兼词以外,还有比较复杂意义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