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格物––种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30 15: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9:22
中医其实不是玄学,它是古人朴素地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方法。它是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后发现事物的某种联系,比如对药的认识,涉及到现在的物理学,植物学,地理学等等。但是中医不涉及成分,那是西医的东西。比如我们看看中医是怎么认识植物的。
药用部位为种子、种子的一部分或种子的加工品,这类中药称为种子类中药。
种子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共有的繁殖器官,自然界中只有二十多万种植物能够产生种子。一般植物的种子是由种皮、胚与胚乳三个部分组成。种皮是种子的外衣,犹如“铠甲”一样,起着保护种子的作用;胚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可以发育成为植物的根、茎、叶;胚乳是贮藏养分的场所,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1,子能补益
植物的开花结果,就是为了要结种子。有了种子,就可以传种接代,一代一代的繁殖下去。可以说,种子是植物新生命之本,是植物能量最高的一部分,是在为一个即将萌发的生命贮备能量。
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播撒在田野里的种子,一旦萌发,就会万头攒动,破土而出。在悬崖峭壁上扎根的种子,能够排除各种障碍,钻进石隙,长成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就连坚硬的石头也无法阻挡它们的脚步。可以说,植物的种子确实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力士,集中着植物中所有的能量。
于是,吃种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体增加能量的认识,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能量,用中医学术语来说,就是“滋补”。故而在滋补类中药中,多用种子或带果实的种子,如大枣、白扁豆等补气药;龙眼肉、黑芝麻等补血药;枸杞子、女贞子、桑葚子等补阴药;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核桃仁、葫芦巴、韭菜子等补阳药。
2以籽生子
植物是有生命的东西,繁殖就是植物的重要生命现象之一。任何植物,不论是低等的,还是高等的,它们的全部生命周期包含着两个互为依存的方面,一是维持它本身一代的生存,另一个是保持种族的延续。当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必然通过一定的方式,从本身产生新的个体来延续后代,这就是植物的繁殖。
种子是植物赖以繁衍后代的繁殖器官,是有生命的、完整的有机体,能够保持植物生命的连续性,保证植物传宗接代。种子落在土里,只要有适宜的阳光、水分、氧气等自然条件,就会发芽长大,长成我们看到的花草树木。种子可以繁衍后代,与人类生殖相似,于是认为植物的种子有利于男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并产生了“以籽生子”的观念便。如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五味子、车前子、蛇床子、韭菜子、决明子、楮实子、金铃子、金樱子、大腹子、无名子、功劳子、冬青子、茺蔚子、地肤子、冬瓜子等种子类中药都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在古代文献中,不仅将治疗不孕不育的方剂专门设立为“种子门”,而且还有“神效种子丸”“调经种子汤”“种子金丹”“壮阳种子丸”“种子药酒方”“四奇种子丸”“固本种子丸”“延年种子方”等众多以“种子”作为名字的方剂,也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上述推论的正确性。
3.子能明目
目为“精明”,接受“五脏六腑之精气”的充养濡润,圆润明亮;而种子也是集植物一身的全部精华汇聚而成,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阶段,禀受寒热温凉四时之性,且有的种子表面光滑发亮,因此古人就认为某些种子类药物具有明目的功效,如蔓荆子、决明子、青葙子、刺蒺藜、茺蔚子、菟丝子、枸杞子、车前子、楮实子、芡实子等。
关于“子能明目”,目前学术界最常见的解释是:种子类中药多归肝、肾经,而肝肾与眼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事实却是:蔓荆子、牛蒡子、栀子等不入肝、肾经的药物却常常用于治疗风热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病症。因此,这种颇为流行的说法,似有倒果为因、循环论证的嫌疑。
4.子能润肠
种子对我们人类的生活还有极其重要的关系,水稻、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的种子,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粮食;我们的食油,像菜籽油、豆油、花生油、茶油等,就是油料植物里的油菜、大豆、花生、油茶的种子里榨出来的,柏油、桐油等工业用油也都是从种子里榨出来的油。
至今我们仍有这样的经验与体会:门用久了,开和关的时候往往会发出吱吱吱的响声,尤其是卧室里的门,出现响动很容易打扰人的正常休息。当我们用小棍蘸些油,将门稍微抬高点,把油抹到“枢”(现在称“合页”)的缝里。经过油的润滑,摩擦力变小了,再开关门时,响声就会消失。这说明植物油有非常好的润滑性。在这一日常生活现象的启导下,古人将部分含有油脂的植物种子筛选出来,就成了润肠通便药,如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黑芝麻等。《医林纂要探源》说:“凡用子、用仁,皆有润意。”
5.子能安神
大多数植物种子成熟后,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便可以很快荫发,但有些植物种子即使在适宜的条件下,也不进入萌发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才能萌发,这种现象叫做种子的休眠。种子休眠就如同人处于睡眠状态一样,某些疗效可靠、资源丰富、易于采集、价廉物美的种子被筛选出来,就成为功效卓著的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等。
6.子能固涩
种子还有种种适于传播或抵抗不良环境的结构及自我保护机制,一方面为植物的种族延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成为种子类中药的某些药性与功效特点的本源。
我们在吃水果时,都有这样的体会:水果的果核及附近的果肉大都又酸又苦又涩,和甜美多汁的外层果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因为果核是植物生命的延续,如果被破坏,植物将无法繁殖。动物取食果实时,由于果核难以下咽而将其抛弃,种子便幸免于难并得到了传播。许多植物种子,会散发出特殊的气味,如苦杏仁味等。这些气味能有效地阻止动物、昆虫等对种子的侵害。
种子具有的酸涩之味,避免自己被动物吃掉而无法繁衍后代。这些或酸或涩的种子,被挑选出来,就成为固涩之药,如五味子、诃子、覆盆子、金樱子、五倍子、芡实、山茱萸等,分别具有敛汗、止泻、缩尿、止咳、固精等作用。
7
子多有毒
有些种子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小鸟和虫子吃掉,还可能有毒。由于这些种子对动物有一定毒性,因此便成为具有驱虫、攻毒、泻下等功效的中药。如使君子、槟榔、南瓜子、榧子、鹤虱、芜荑等驱虫药,蛇床子、木鳖子、大枫子等攻毒杀虫药。具有泻下、清热、活血化瘀、化痰平喘作用的某些中药,也都有一定的毒性,如马钱子、鸦胆子、白芥子、葶苈子、牵牛子、千金子、杏仁、桃仁、火麻仁、白果、巴豆等[2]。
8
用时捣碎
种皮的主要功能是保护作用,一般浆果等肉果及各种裂果的种子通常会发育出坚硬的种皮以保护自身。由于有些种子类中药具有坚韧而厚的果壳或种皮,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为此,对这类种子药需“用时捣碎”。有的在饮片炮制时已研碎,有的在处方调剂时捣碎或中药入煎时捣碎。需“用时捣碎”的临方炮制常用种子药有:牛蒡子、瓜蒌子、白芥子、决明子、莱菔子、栀子、牵牛子、苦杏仁、砂仁、桃仁、益智仁、酸枣仁等。
9逢子必炒
由于种子类中药多有毒副作用且不易煎出,所以古今炮制界一直流传着“逢子必捣”“逢子必炒”的说法。所谓的“子”,是泛指带“子”字的种子类及部分果实类药材而言的。如明代罗周彦在《医宗粹言》“诸药制法”下说:“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中用子者,俱要炒过研碎入煎,方得味出,若不碎,如米之在(谷),虽煮之终日,米岂能出哉!”[3]
10.子能降气
中医学素有“诸子皆降”的说法,关于其原理,唐容川说:“物下极则反上,物上极则反下。草木上生果实为已极矣,故返而下行。”这是古代本草文献最常见、最正统的说法,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其实,我们结合种子自身的特性,可以对“诸子皆降”的来历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种子生于植物的根、茎之上,但成熟以后,必然要降落到地上,目的就是为了在土壤中繁殖后代。加之古人认为万物皆是由“气”所构成的,于是“子能降气”的认识便悠然而生了。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葶苈子、冬葵子、刀豆子、牵牛子、巴豆、王不留行、韭菜子等都具有泄降下气的功效。
众所周知,与“诸子皆降”相连的另一句话是“苍耳独升”。也就是说,“子能降气”等说法,只能看作是“概括性原理”,不是“必然性定理”。对此,唐容川在《本草问答》中说:“问曰:苍耳子、蔓荆子皆草之实也,何以皆能上升?花椒、橘红皆木之实也,何以皆能外散?答曰:果实仁核之主收降,其大端也;亦有须合形色气味论之,方为确当。苍耳有芒而体轻松,蔓荆味辛而气发散,故皆有升性,亦核实中之变格也。至于花椒、橘红,气味辛温,故能升散;然此二物仍能降气,且皆皮壳也,故益有升性。至于椒之目能止自汗,橘之核能治疝气,则纯于下降而不升发。盖同是果实,又有皮、肉、仁、核之分;皮肉在外,容有升散之理;仁核在内,则专主收降,断无升散。是以牵牛子、车前子皆兼降利,荔枝核、山楂核皆主降散;白蔻仁、西砂仁味虽辛,而究在温中以降气;柏子仁、酸枣仁功虽补,而要在润心以降火。至于杏仁之降气,桃仁之降血,又其显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