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7 15: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2:43
无逸第十七
无逸第十七
【原文】
周公作《无逸》。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998]。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999],则知小人之依[1000]。相小人[1001],厥父母勤劳稼穑[1002],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1003]。既诞[1004],否则侮厥父母曰[1005]:‘昔之人无闻知[1006]。’”
【注释】
[998]君子:指官长。处:居官。其:副词,表祈使。逸:逸乐。
[999]乃:而,而后。
[1000]小人:老百姓。依:痛苦,苦衷。
[1001]相:看。
[1002]厥:其。
[1003]乃:就。谚:通“喭”,粗野不恭。
[1004]诞:《汉石经》写作“延”,长久。
[1005]否则:于是。侮:轻侮。
[1006]无闻知:没有知识。
【译文】
周公摄政的第七年,成王正式亲政。周公作《无逸》告诫他。周公说:“啊!君子在位,切不可安逸享乐。先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然后处在逸乐的境地,就会知道老百姓的痛苦。看那些老百姓,他们的父母勤劳地耕种收获,他们的儿子却不知道耕种收获的艰难,便安逸,便不恭。时间已经久了,于是就轻视侮慢他们的父母说:‘老人们没有知识。’”
【原文】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1007],严恭寅畏[1008],天命自度[1009],治民祗惧[1010],不敢荒宁[1011]。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1012]。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1013],爰暨小人[1014]。作其即位[1015],乃或亮阴[1016],三年不言[1017]。其惟不言,言乃雍[1018]。不敢荒宁,嘉靖殷邦[1019]。至于小大[1020],无时或怨[1021]。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1022],不义惟王,旧为小人[1023]。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1024],不敢侮鳏寡[1025]。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
【注释】
[1007]中宗:一说是太戊,殷之第五世贤主。一说是祖乙,殷之第七世贤主。
[1008]严:庄正。寅:敬。严恭,指外貌庄敬;寅畏,指内心敬畏。
[1009]度:法度。天命自度,以天命为法度。
[1010]祗惧:敬畏。
[1011]荒宁:荒废自安。
[1012]肆:所以。享国:指在帝位。有:又。
[1013]高宗:武丁,殷代第十一世贤主。时旧劳于外:时,寔。旧,久。
[1014]爰:于是。暨:通“塈”,惠爱。
[1015]作:等到。
[1016]或:又。亮阴:听信不言。
[1017]不言:不言政事。
[1018]雍:和。
[1019]嘉:善。靖:和。
[1020]小大:老百姓和群臣。
[1021]时:此人,指高宗。或:有。无时或怨:谁也没有怨恨的情绪。
[1022]祖甲:武丁的儿子帝甲。殷代第十二世贤主。
[1023]不义惟王,旧为小人:惟,为。旧,久。意为他认为代是称王不合礼法,于是逃匿到民间,长期过平民生活。
[1024]保:安定。惠:爱。
[1025]鳏寡:孤苦无依的人。
【译文】
周公说:“啊!我听说:过去殷王中宗,外表庄重,敬畏鬼神,以天命作为自己的准则,治理百姓,敬慎恐惧,不敢荒废、安逸。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在高宗,这个人长期在外服役,惠爱老百姓。等到他即位,便又听信冢宰沉默不言,三年不轻易说话。因为他不轻易说话,有时说出来就能使人和悦。他不敢荒废、安逸,善于安定殷国。从老百姓到群臣,没有怨恨他的。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在祖甲,他以为代兄称王不合情理,逃亡民间,做过很久的平民百姓。等到他即位后,就知道老百姓的痛苦,能够安定和爱护众民,对于鳏寡无依的人也不敢轻慢。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
【原文】
“自时厥后[1026],立王生则逸,生则逸[1027],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1028]。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1029]。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1030]。文王卑服[1031],即康功田功[1032]。徽柔懿恭[1033],怀保小民[1034],惠鲜鳏寡[1035]。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1036],用咸和万民[1037]。文王不敢盘于游田[1038],以庶邦惟正之供[1039]。文王受命惟中身[1040],厥享国五十年[1041]。”
【注释】
[1026]时:是,这。厥:之。
[1027]立王:在位的君王。生则逸,生则逸:重复地说,意在强调它。
[1028]耽乐:过度逸乐。从:追求。
[1029]罔:无。或:有。
[1030]抑:谦下。畏:敬畏。
[1031]卑服:任卑下的事。服,事。
[1032]即:就,从事。康功田功:五达谓之康。田功者,谓服田力穑之事。
[1033]徽:和。懿:美。
[1034]怀保:和睦安定。
[1035]鲜:善。
[1036]遑暇:遑也是暇,二字同义。
[1037]咸:通诚,和。
[1038]盘:乐。游:游乐。田:打猎。
[1039]以:使。正:税。供:进献。
[1040]受命:接受天命为君。中身:中年。
[1041]五十年:《吕览制乐篇》和《韩诗外传三》都说文王在位五十一年。这里是举整数。
【译文】
“从这以后,在位的殷王生来就安闲逸乐,生来就安闲逸乐,不知耕种收获的艰难,不知老百姓的劳苦,只是追求过度的逸乐。从这以后,在位的殷王也没有能够长寿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三、四年。”周公说:“啊!只有我们周家的太王、王季能够谦让敬畏。文王安于卑下的工作,从事过开通道路、耕种田地的劳役。他和蔼、仁慈、善良、恭敬,使百姓和睦、安定,爱护亲善孤苦无依的人。从早晨到中午,到下午,他没有闲暇吃饭,要使万民生活和谐。文王不敢乐于嬉游、田猎,不敢使众国只是进献赋税,供他享乐。文王中年受命为君,在位五十年。”
【原文】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1042],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1043]:‘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1044],时人丕则有愆[1045]。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1046]!”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1047],胥保惠[1048],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1049]。’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1050],至于小大[1051]。民否则厥心违怨[1052],否则厥口诅祝[1053]。”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1054]。厥或告之曰[1055]:‘小人怨汝詈汝[1056]。’则皇自敬德[1057]。厥愆[1058],曰:‘朕之愆允若时[1059]。’不啻不敢含怒[1060]。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1061],不宽绰厥心[1062],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1063],是丛于厥身[1064]。”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1065]!”
【注释】
[1042]淫:过度。观:观赏。
[1043]皇:通“徨”,暇。这里指宽解。
[1044]攸训:所顺。训,顺。攸若:所善。若,善。
[1045]丕则:于是。愆:过错。
[1046]受:纣王名。酗于酒德:酗,醉酒发怒。于,为。大意是说,以醉怒为酒德。
[1047]胥:互相。训告:劝导。
[1048]保:安。惠:爱。
[1049]诪(zhóu)张:欺诳。幻:诈惑。
[1050]正刑:*法令。
[1051]小大:指小法*。
[1052]否则:于是。违:恨。
[1053]诅祝:诅咒。
[1054]迪:指导。迪智:领导得明智。
[1055]或:有人。
[1056]詈(lì):咒骂。
[1057]皇:更加,《汉石经》写作“兄”,增益。
[1058]厥愆:是“厥或愆之”的省文。愆,指责过失。
[1059]允:确实。时:这样。
[1060]不啻:不但。
[1061]辟:法。
[1062]绰:宽,放宽。
[1063]怨有:即怨尤。“有”和“尤”同声通用。同:会同。
[1064]丛:聚集。
[1065]监:通“鉴”,鉴戒。
【译文】
周公说:“啊!从今以后的继位君王,不可沉迷在观赏、安逸、嬉游和田猎之中,不可只是使老百姓进献赋税供他享乐。不要自我宽解说:‘只是今天快乐快乐。’这样子,就不是老百姓所赞成的,也不是上天所喜爱的,这样的人就有罪过了。不要像商纣王那样迷惑昏乱,把酗酒作为酒德啊!”周公说:“啊!我听说:‘古时的人还能互相劝导,互相爱护,互相教诲,所以老百姓没有互相欺骗、互相诈惑的。’不依照这样,*就会放纵自己的私人,就会变动先王的正法,以至于大大小小的法令形同虚设。老百姓于是就内心怨恨,就口头诅咒了。”
周公说:“啊!从殷王中宗、到高宗、到祖甲、到我们的周文王,这四位君王领导得明智。有人告诉他们说:‘老百姓在怨恨你咒骂你。’他们就更加敬慎自己的行为;有人举出他们的过错,他们就说:‘我的过错确实像这样。’断然不敢怀怒。如果不依照这样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人们就会互相欺骗、互相诈惑。有人说老百姓在怨恨你咒骂你,你就会相信,就会像这样:不多考虑国家的法度,不放宽自己的心怀,乱罚没有罪过的人,乱杀没有罪过的人。老百姓的怨恨一旦汇合起来,就会集中到你的身上。”周公说:“啊!继王要鉴戒这些啊!”
【解析】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摄政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召诰》、《洛诰》中周公和成王的对话,大概是在举行周公退位、成王视事的仪式上,史官记下的。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但是,周公并没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是《尚书·无逸》。
《无逸》篇集中表达了禁止荒淫的思想。无逸,就是不要贪图安逸。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君子所其无逸。知稼樯之艰难?”这是全文的主题和论述的核心。接着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荒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
接下去周公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这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荒淫放纵的危害。接着周公对成王提出了希望与要求,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像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人民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