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不知道中医有多伟大?那是因为您还不知道关于他们的传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7 20: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5:21
“京城四大名医”是晚清至建国初期,在北京享有盛名的中医。他们无论是在治病救人,还是中医教育发展中都作出了卓越的成就。
四大名医桃李满天下,如今他们的传人无论是直系还是旁系传人,都秉承先辈遗志,一直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依旧为中医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奋斗着……
而今,“京城四大名医”已经成为北京中医、乃至全国中医界的一个符号,而作为四大名医的后人,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四大名医的精髓,如何让四大名医的旗帜永久地飘扬在京华上空的?
在“京城四大名医”之中, 孔伯华因其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也因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如今,大医精诚的孔医世家,依然在京城中医界翘楚。
孔伯华(1884-1955年)著名中医、中医教育家。原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其祖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
16岁时,移居河北易州行医,后又于25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拟消灭中医的活动。并于同年与另一名医萧龙友共办北京国医学院,培养较多的中医人才。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等。
据说,四大名医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35年国民*确定中医资格考试,从有名的中医大夫里选取四位作为主考人员,负责命题与阅卷,所以就出现了京城四大名医的说法;另一种则是老百姓的口碑相传,因为这四位中医以高尚的品格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赞同,所以才出现了四大名医的说法。
事实上,四大名医也不存在孰优孰劣,不分高低,他们的医术各有所长:萧龙友擅长治疗虚劳杂病,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推崇《伤寒论》,重视七情内伤致病,医药并重;孔伯华擅治温热病与“石膏”绝技;汪逢春擅治湿温病;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
四位先辈虽然医术不同,学术思想各具特点,但治学精神确有极大的相近之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高尚的医德,敬业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求古训,熟悟经旨,以及不分门户,博采众长的精神。
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和施今墨四位老前辈之所以被成为四大名医,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仅有高超的医术,且有高尚的品德。比如,孔伯华就有非常高尚的济世情怀,不管在怎样动荡的年代,都一直坚持悬壶济世。他总是把医放在第一位,以德服人,经常为穷苦的老百姓免费治疗,孔伯华先生生前就诊遇到穷苦老百姓,不但不收诊费,而且会在处方上签自己的名,患者拿着药方可以免费到达仁堂抓药。
孔伯华先生事先和达仁堂约定好,这些药费由孔伯华来支付,这样接济穷苦大众的行为,被世人广泛传颂。而这样的医德一直延续到如今的孔氏后代传人。已故的著名中医孔少华是孔伯华之子,他继承父亲遗志,一生治病救人,在去世的前夕都坚持出诊,这样的中医精神无不让人心生敬仰。
如何让中医一代代传承,这是中医这座巨大的宝藏面临着的问题,四大名医意识到中医教育的深远意义,一直为中医教育而努力。
孔伯华和萧龙友两位老先生合办北平国医学院。为了办学,他们都变卖自己多年的收藏品,后期更是艰难地维系着学院的发展,变卖家产,最后几乎是倾家荡产了,但是他们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不以经济论人生,而以道德充实自己的人生。
抗战全面爆发后,两位老先生依旧竭尽全力地进行中医教育。但是随着萧龙友老先生年事渐高,加之经济上无法再支撑国医学院发展,所以于1943年停办。北平国医学院一共开展了十三期,共培养中医人才八百人之多,如全国中医学界颇有声望的妇科名家马龙伯,就是北平国医学院最后一期的学生。
在北京乃至全国中医界,孔伯华先生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也是不胜枚举。如:孔少华、孔嗣伯、孔祥琳、孔祥琦、徐宏勋、张希增、王友为、裴学义、刘孝威等中医药界的先辈;而再传弟子就更多了,如王彤、刘观涛、孙立彬、潘竹立、孔令谦、孔令诩、孔德麒等等,除已故先辈外,如今的孔医世家的传人,依旧坚守在中医药界为老百姓的健康默默奉献着其精湛的医术。
孔伯华和其他几位先辈一直在探讨中医开放式教育,他们认为中医开放教育资源应该建立在全社会基础之上,更应该是建立在传统中医诊疗服务平台基础上搭建的没有围墙的中医学堂。以“办诊务以图实效,兴教育以继传承”为主旨,在充分理解中医文化教育特性、传承特性、社会属性、自身体系的前提下,兴办中医教育学校。
在教育中一直主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聘请著名的中医学者进行中医理论教育,同时还大量聚集了当时有名的中医进行实践的培养,每天学生跟随老师出诊、抄方,为一些病情缓和的病人治疗,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但让学生的医术提高,而且还感受到了前辈的高尚医德,以至于北平国医学院培养出了大批的中医人才。如今这些学生都已去世,但是他们美名依旧回荡在大家的耳畔,他们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乃至全国中医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后辈也成为了中医界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