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7 00: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1:11
尊严“假课文”退出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近日发布声明,2012年,教育部开始组织全国一流专家新编写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在编写新版教材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严格把握标准,广泛听取意见,教材送有关领域专家严格审查把关。在新版教材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文章将不再选用,其中就包括《尊严》一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尊严“假课文”退出教材,希望大家参考!
“假课文”退出教材
《尊严》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的大意是流浪到美国南加州的一位年轻难民执意用劳动换来食物,镇长很是赞赏,把女儿许配给他,预言他将会成功,因为他有尊严。这个难民便是石油大王哈默。据资料显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石油大王哈默并没有这样的经历,这篇课文如同《爱迪生救妈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假文章,也是在坊间被诸多老师质疑的课文之一。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就语文教材而言,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净化,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尊严》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或许可圈可点,但是语言形式并不能掩盖内容虚假的硬伤。用一篇虚假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如何获得尊严,这本身就是欺骗,何谈教育?
再者,《尊严》这篇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本身就有问题,文中的哈默靠自己的劳动换来食物,就赢得了尊严,那么是否是说那样饥饿的难民就没有尊严了呢?对于他们就要抱以鄙视与批判呢?学生应该如何看待那些生活上落魄的人?人与人是平等的,尊重他人,给予他人以尊严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社会上那些时运不济,或贫穷,或落魄,或不幸的人,需要我们给予他们以同等的尊严,这才是正确的思想导向。从这一点来说,《尊严》一文也确实不适合作为小学语文教材选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教材是课程的载体,不仅体现编者的意图,而且贯彻国家的意志,体现语文教学的导向。可以说,语文教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因而,编写语文教材应当具备开阔的思维,以及开放的.意识,面对质疑,面对错误,绝不能够避而不谈,熟视无睹,而应积极面对,正面回应,让语文教材趋于完善,从而给予学生更好的语文教育。人教社对《尊严》回应展现了一种包容的态度,更体现了对语文负责的精神,值得点赞。
不选用“造假”课文是教材该有的“尊严”
近日,人教社网站发布针对语文课本《尊严》一文被质疑造假的回应。人教社回应称,出版社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研判,将依据专家意见做出相应处理。而新版语文教材已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并没有选用该文。
据了解,《尊严》一文描写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的故事,但这是个被杜撰的故事,年轻的哈默流浪到美国南加州,他用劳动换来食物的举动受到镇长的赞赏,于是镇长把女儿许配给他,预言他将会成功,因为他有尊严。有语文老师质疑称“这样一个实业家,什么时候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地逃难要饭?他的前两任妻子一个是*的女男爵,一个来自新泽西州,哪一个是南加州小镇镇长许配给他的?”
语文教材是传道授业的重要依据,尤其小学语文教材对启蒙学童而言的意义非同一般,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解读,形成根深蒂固的记忆。而近年来,教材乌龙事件频频出现,李白诗句被篡改、韩愈只活到15岁、战国时期的孙膑已经坐上轮椅……选材把关不严,审核不力,一些违背常识以及违背科学的内容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材之中。
尽管图书编校的差错率允许在万分之一,但万中选一的教材并非一般出版物,与字词典一样,都是规范性的出版物,容不得半点马虎。争议大的应该虚心听取意见,确有不妥的课文就该早日拿下。而一些地方教材编撰者和出版方对质疑的声音不以为意,比如《爱迪生救妈妈》被一线语文教师质疑了若干年,却在教材中岿然不动,编撰者选择性沉默,出版方漠视推诿,致使教材中时常出现陈年老错,争议不断,有教研员直言,“教研会中挑错环节必不可少,教材中的错误,必须挑出来向老师传达。”从这个层面来看,此次人教社弃用被质疑课文,以有错必改的原则对待质疑并认真处理,这才是出版社该有的姿态。
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审核不仅应该更加严格,也应更加开放。一个高级语文老师未必能够挑出一个医学低级错误,这就要求审核者不妨根据内容约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审阅。与此同时,审核者也不妨多点“互联网+”的思维,比如将拟用课文放在教育平台,多请一线老师品读,往往他们更独具慧眼指出错漏,过完这道筛子,有错即改,有疑即清,为了教材,更为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