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23: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2:53
该舰为木胁木壳, 舰长63.33米、宽11.99米、型深6.99米、舰艏吃水5.3米、舰艉吃水5.97米、主匡面积43.44平方米、风帆面积1822.04平方米、排水量1560吨。整个船略显短粗,目的是“取舱面空阔,则可安炮位”,“扬武”的舱深5.28米,舰首吃水4.48米,舰尾吃水5.12米,更适宜中国港口的实际条件。
采用普通卧式2汽缸蒸气机、方式锅炉2座、功率续数250马力,实数1130马力(“扬武”舰的烟囱为三段可伸缩式),航速12节,编制147人。“扬武”舰的动力系统为进口设备,全部购自英国格拉斯哥(Glasgow)工厂,包括1台卧式二汽缸往复蒸汽机,配套2座方形低压锅炉,轮机功率虚数250马力,实数1130马力,转数每分钟82转,设计航速12节,后来军舰航试时测得顺风顺潮航速超过15节,远远大于设计母形。 “扬武”的主炮选用了1门威斯窝斯150磅(口径190mm,炮重7.5吨)前装六角膛炮,是船政开始自造军舰至当时为止所装备过的最大口径的火炮,副炮为8门威斯窝斯70磅(口径160mm,炮重3.5吨)前装六角膛炮,另有2门威斯窝斯24磅(口径约100mm)小炮。19世纪中期处于后膛炮与前膛炮刚刚同台竞技的时代,世界*还普通认为前膛炮的威力要超过后膛炮,为“扬武”选用了大量前膛炮,正是鉴于“‘扬武’所用多英国之前膛炮,催坚、及远迥异寻常”,同时船政的工程人员也已经注意到了前膛炮“灵巧则不如‘飞云’所用之普国后膛炮”,因为前膛炮装弹、洗炮膛等工作均需在炮口完成,水兵们为此常常需要攀出舷外工作,危险性极高,“前膛炮筑药、装子、洗炮均须人出舱外,身当炮口,既虑敌炮见伤,又防余药遗患。”之所以仍然坚持选用前膛炮,是认为前膛炮这种设计成熟可靠,更为坚实,“在熟知其性者,舍所短而用所长,庶几收其利不受其害。”
“扬武”靠近舰尾的两舷各有1个炮门,另外在船尾还并排开设了2个炮门,配合4个炮门所用的是2门100mm口径的威斯窝斯火炮,可以根据需要更换炮位,或对向舷侧,或对向舰尾。设置舰尾方向的火力,在船政所造的军舰上属于首创,即使在同时代的西方船旁列炮巡洋舰上也并不多见。 军官:
管带 吕翰(1875年任,1877年调);方伯谦(1875年升任,1876年调派留学);吴世忠(1877年任,1879年7月25日因吴世忠患病,委大副邓世昌接任,后邓因赴北洋,而由游击张成接管);张成(1879年7月任)
管驾 贝锦泉(1872年8月任,1876年调);张成(1876年任);邓世昌(1878年2月兼代);蒋超英(1880年初任)
副管驾 梁梓芳,马江海战阵亡。
督练 蔡国祥(1876年任)
总教习 [英]德勒塞(1876年聘)
正教习 黄建勋(1874年充任,同年冬调“福星”正教习,1875年回任,1876年调派留学);林永升(1875年1月任,同年调船政学堂教习);蒋超英(1880年10月任)
大副 邱炳忠(1874年任);许寿山(1880年调水师“虎威”管带);邓世昌(1876年初代,1877年初升“振威”管带)
二副 林鹏(1882年前任,马江海战阵亡)
正管轮 童恺(1872年6月任);黄煊(1875年前任);陈学书(1884年前任)
三管轮 庞廷桢,马江海战阵亡
总管*炮 庞辅相(1876年前任)
正管炮 郑葆辰,马江海战阵亡
副管炮 詹天佑(1883年前任)
副管轮 郭玉麟,马江海战阵亡
管炮正头目 张涌泉,马江海战阵亡
水手副头目 杨宝,马江海战阵亡
见习生: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梁绍广,马江海战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