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9 02: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5:13
普遍来说是六种。
分别是:
1、乃: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白话译文: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敌人。
2、乃:竟,竟然。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白话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3、乃:却。
例句: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汉·刘向《列女传》
白话译文: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
4、乃:于是;就
例句: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白话译文:秦惠王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5、乃:可是,然。
例句: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明·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白话译文;这时夫役和仆人都被险峻的山路阻挡落在了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在向上攀登。可是一路奇异的景色吸引我独自前行。
6、乃:是,就是。
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白话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是,就是;刚刚,才;只,仅仅;竟,竟然;却;于是,就;可是,然这7种意思。
1、是,就是;
例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翻译:是因它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2、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翻译: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诱敌之计。
3、只,仅仅 。
4、竟,竟然;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唐· 韩愈《师说》。
翻译: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
5、却;
例句。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汉· 刘向《列女传》。
翻译:却每天寻找可以买合适的土地房屋。
6、于是,就;
例句: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翻译: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草堆下面。
7、可是,然而;
例句: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翻译:然而这一路奇特的风景,*着我不知不觉地独自向上攀登。
扩展资料:
乃的相关组词:
乃至;乃尔;无乃;至乃;既乃;遂乃;到乃;亦乃;已乃;何乃乃者;乃今;尔乃;此乃。
乃在英文中的翻译:
as it turned out;after all;namely;really;indeed;then。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乃
乃:
⑴副词于是,就。
⑵副词才,这才。
⑶副词却。
⑷副词是,就是,原来是。
⑸副词竟然。
6代词他的。
⑺副词乃至,甚至。
⑻副词可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副词而,又。
⑽副词这样
[11]代词,指你,你的
而:
一、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二、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⒊表示递进,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
⒎ 因而、所以。
⒏ 如果。
与:
1. 作动词:赐与
2.作名词
3.作介词,跟、和、及
4. 参与
5.作助词, 和、同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之:.
“之”字用作指示代词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主要表示“他”、“她”、“它“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