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8 23: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11:29
shù
①数目;数量。《赤壁之战》:“众~虽多,甚未足量。”
②几;几个。《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算术。《周礼?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
④方法;技艺;方术。《后汉书?王昌传》:“时赵谬王子林好奇~。”
⑤命运;定数。《六国论》:“则胜负之~,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⑥规律;法则。《荀子?天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矣。”
shǔ
①计算;计数。《信陵君窃符救赵》:“请~公子行日。”
②数说;列举。《后序》:“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吕师孟叔侄为逆。”
shuò
屡次;多次。《鸿门宴》:“范增~目项王。”
cù
密,与“疏”相对。《寡人之于国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字与实际含义不一样。
它们有乘法关系,有除法关系,也有加法关系和约数。下面这些是什么关系呢?它的实际数字又是什么呢? 1.年华二九正青春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3.脱逃者未及百一 4.老身今年六十有六 5.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答:1.二九 ---即是十八的意思,十八岁正当青春年少 2.三五--- 即十五,农历十五月亮最圆,是为明月. 3.百一 ---百一即百分之一,逃脱的人还不到百分之一 4.六十有六 ---六十六岁了,老身指老年妇女. 5.十二---是虚指,是很多的意思,就象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并不是就能变七十二样,是很多的意思,也是虚指。
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数字与实际含义不一样。它们有乘法关系,有除法关系,也有加法关系和约数。下面这些是什么关系呢?它的实际数字又是什么呢?
1.年华二九正青春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3.脱逃者未及百一
4.老身今年六十有六
5.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答:1.二九 ---即是十八的意思,十八岁正当青春年少
2.三五--- 即十五,农历十五月亮最圆,是为明月.
3.百一 ---百一即百分之一,逃脱的人还不到百分之一
4.六十有六 ---六十六岁了,老身指老年妇女.
5.十二---是虚指,是很多的意思,就象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一样,并不是就能变七十二样,是很多的意思,也是虚指.
我查的是古代汉语词典,意思好多的,还有例句,我就把意思写下吧,加上例句就太多了,呵呵,我这人有点懒~~
shu四声
1,数目、数量
2,几、几个
3,算术,古代属六艺之一
4,技艺
5,权术,方略
6,规律,道理
7,命运,气数
shu三声
8,计算、查点
9,责备,列举罪状
10,辩解
shuo四声
11,多次,屡次
12,过多,超过常度
cu四声
13,密,细密
14,通“速”,快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零数表示法 例1 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例2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整数与零数之间加上“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字,连接整数与零数。 二、分数表示法 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有用“几分之几”表示分数。
如:“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但并不局限于此种形式,也有与现代汉语中表示分数不同的。
例3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此处“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例4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三、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 例5 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
(《报任少卿书》)“一”,极言其少。 例6 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③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但并非上述数词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如“船头坐三人”。
(《核舟记》)此处“三”即为实数。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文言文中表示约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例7 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
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百人”不是具体数;《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篇,是取其概数。 例8 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例9 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无虑”等表示。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例10 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
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 五、序数表示法 例11 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例1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
这种情况较常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