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30 09: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22:55
造纸术相传是由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63-121年)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在中国,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其他文字载体 主条目:文献 在纸尚未问世之前,古代中国的文字资料有许多不同的载体。 甲骨,指龟甲与兽骨(大多使用牛肩胛骨,面积大而平整,利于刻划),主要应用于于商代,作为占卜之用。据学者郭沫若研究,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所以其起源约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 金,即指各种金属器具,应用得最多的为青铜,即铜与锡的合金,也有少量铁、金、银等,流传于先秦时期。当时文字多铭刻于钟、鼎等典礼仪式用品,故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石:以石为载体的文献包括碣、碑、崖刻等,从秦朝到现代都有应用。 竹、木:将竹或木头劈成长而窄的竹片(木片),称为竹简(木简),可用来记录文字,广泛应用于先秦至三国两晋时期。此外,还有以宽木板作为书写载体的,称为牍。 帛,是古代高贵的纺织品,由蚕丝制成,质轻、柔软而坚韧,是很理想的书写用品。但是产量少、价钱昻贵,一般人用不起。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年代约在西元前193年,内有帛书多卷,内容包含历史(如《春秋》)、哲学(如《老子》)、医学(经络、养生)等,是一笔珍贵的人类遗产。 纸的发展史 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古纸,世称灞桥纸。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纸。经鉴定,该纸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制作技术较原始,质地粗糙,还不便于书写。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e/e2/Cai_Lun/125px-Cai_Lun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造纸技术改良者蔡伦 蔡伦于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汉章帝建初年间,担任小黄门(较低品级的太监职位)。汉和帝即位之后,升任中常侍,参与*大事的谋划。蔡伦有真才实学,为官尽忠职守,多次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进谏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后来,蔡伦担任尚方令,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人们认为就是从这个时候,蔡伦开始接触东汉最好的手工工艺,并改进当时的造纸技术。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自古以来,书籍文档都是用竹简来做书写载体的,后来出现了质地轻柔的缣帛,但是用缣帛制纸的费用很高昂,而竹简又笨重,于是蔡伦想进行技术创新,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改进造纸术的成果报告给皇帝,皇帝对蔡伦的才能非常赞赏,并把改进过的造纸技术向各地推广,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伦为龙亭侯,所以后来人们都把纸称为「蔡侯纸」。 材料 古代材料 使用了桑皮、楮皮、三桠、荛花等植物做为原料。 助料 在造纸的过程中,使用的助料有很多,最基本的为蒸煮与漂白两种。蒸煮助料的作用为去除原料中的杂质,以便取得纤维;漂白助料的作用为去除其中的色素。 现代材料 造纸的纤维来源于:麻、棉、藤、桑皮、檀皮、芙蓉皮、稻杆、麦杆、竹等。 过程 古代 参照右上方图片,有五个主要的步骤。从图中可知当时中国的造纸业已经相当成熟,每道工序的专家各司其职,并且已开发出一些造纸专用的设备。 斩竹漂塘:砍下竹子置于水塘浸泡,使纤维充分吸水。可以再加上树皮、麻头、和旧鱼网等植物原料捣碎。 煮楻足火:把碎料煮烂,使纤维分散,直到煮成纸浆。图中可见大锅中的碎料用大石压住,有助于完全煮烂。 荡料入帘:待纸浆冷却,再使用平板式的竹帘把纸浆捞起,过滤水分,成为纸膜。此一步骤要有纯熟的技巧,才能捞出厚薄适中、分布均匀的纸膜。 覆帘压纸: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 透火焙干:把压到半干的纸膜贴在炉火边上烘乾,揭下即为成品。 现代 现今科技一日千里,制纸工序已经机械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