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名称是依据什么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3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4:35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环循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
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扩展资料:
比如2004年的台风云娜,意为“喂,你好”,但据统计,“云娜”台风在浙江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81.28亿人民币,它被永久性除名,退出了国际台风命名序列。2005年19号台风轮上“龙王”的名字,它一路肆虐,给华东地区带来巨大的威胁,据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龙王的到来给华东地区带来了强降水。
其中福州地区一小时降水量突破了历史极值,超过了152毫米,这是历年来台风影响最严重的。由于它的到来,在福建造成了74.78亿元的经济损失,导致近百人死亡。于是,国际台风委员会决定将中国台风名称“龙王”从命名表中删除,这是中国*提供的台风名称中最先退役的一个名称。
再比如“Vicente”(中文译名:韦森特),于2015年第47届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遭到退役,并通过由“Lan”(中文译名:兰恩)取代;但退役原因与韦森特所引发之灾情无关,而是与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命名表产生同名冲突。
类似的例子还有韦森特(1208号)是继翰文(从未被使用)、库都(从未被使用)、欣欣(0301号)、婷婷(0408号)、彩蝶(0514号)、清松(1301号)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5:53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环循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
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气象定义
台风(属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为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
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力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千米或以上)称为飓风(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近义字台风)。
“台风”与“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7:27
一、参照百度百科:国际上统一的热带气旋命名法是由热带气旋形成并影响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共
同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首先给出英文名,
各成员国家可以根据发音或意义将命名译至当地语言。当一个热带气旋名称被使用,造成某
个或多个成员国家的巨大损失,这个名称将会永久除名并停止使用。遭遇损失的成员国家
可 向WMO提出上诉,将名称除名。
二、参照百度百科:http://ke.baidu.com/view/2981445.htm这个表述的非常详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9:52
世界上平均每年大约有80个热带气旋产生,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每年有28个左右的热带气旋生成。为了便于区别和记忆,以便做好台风的预警和防御工作,有必要给台风取个名字。
最早的做法是根据台风中心所处的经度纬度来区分台风,如“处于北纬22.5度、东经114.2度的台风”。这样做当然非常麻烦。因为台风总是在不断的移动
中,经度和纬度位置不断地变化,而且有时会有几个台风同时在附近海域活动,用经纬度区分台风既不利于记忆,也会造成混乱。
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给台风编号。国际通行的做法是依据台风生成的先后次序给台风编号。每年第一个生成的台风就是第一号台风,第二个生成的就是第二号台风。
为区别不同年份的台风,科学家们在台风编号前,还加上年份,如9608号台风就是1996年第8号台风。编号对科学家们是方便的,但是,对公众就容易混
淆,不好记忆。19世纪末,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用他讨厌的政客的名字为台风命名。后来,一些国家的军事部门根据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顺序来命名
台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用女性的名字为飓风命名。然而,因为飓风是灾害,所以女权主义者们认为这是性别歧视。20世纪70年代末,应美国女权运
动组织的要求,扩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交替命名。
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是在警报中,人们逐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名字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台风(飓风)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增加警报的效用,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几个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这种做法不久就在西半球被广泛采用。到了20世纪70
年代,所有台风(飓风)易发区都已使用了命名系统。
现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国海台风的名字,由国际气象组织的十四个东亚区内的会员提供,各交十个名字,分为五组。台风中文名字的命名,是由我国气象局与香港和澳门的气象部门协商后确定。
中国*为台风命名,多半采用神话及花的名称,如龙王、风神、海神、悟空、杜鹃,而同样是花名的“海棠”,则将成为第一个对台造成重大影响的*命名的台风。
目前参与命名的14个国家及地区,各取了10个名字,每当太平洋上有热带低压形成台风,就依当初140个名字的排列顺序依序使用;5年多来,140个名字已经用掉了128个等到全部用过,就再轮流一遍。
巧合的是,自从实行台风命名制度以来,对台湾造成伤亡最大的6个台风,竟有4个都是由韩国(包括韩国与朝鲜)命名的,如2001年7月的“桃芝”、
2004年7月的“敏督利”都是由朝鲜所命名,2001年9月的“纳莉”及2001年6月的“奇比”则是由韩国命名。以至于台湾的气象局人员一听到“韩
国”台风就头疼。
事实上,韩国与朝鲜为台风命名的来源多半取撷自大自然的动植物名称及花名,不像美国取名“风暴”、“大雨”这么有威胁性,但这些意为燕子、天鹅、蝴蝶、海鸥、百合、蒲公英、蔷薇的台风,却让台湾吃尽了苦头。台媒戏称:中国人素来相信姓名学,难道台风命名也有玄机?
实际执行命名的工作则交由区内的日本气象厅负责。每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定为热带风暴时,即根据以下列表给予名字,并同时给予一个
四位数字的编号。四位中首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该年顺序号。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号热带气旋,名为“科罗旺”;0313即2003年第13号
热带气旋,名为“杜鹃”。
附(1):
柬埔寨:达维、康妮、娜基莉、科罗旺、莎莉嘉、宝霞、罗莎、美莎克、灿都、纳沙。
中国: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海棠。
朝鲜:鸿雁、桃芝、海鸥、鸣蝉、米雷、清松、杨柳、凤仙、蒲公英、尼格。
中国香港:启德、万宜、凤凰、彩云、马鞍、珊珊、玲玲、欣欣、婷婷、榕树。
日本:天秤、天兔、北冕、巨爵、蝎虎、摩羯、剑鱼、鲸鱼、圆规、天鹰。
老挝:布拉万、帕布、巴蓬、凯萨娜、洛坦、象神、法茜、灿鸿、南川、麦莎。
中国澳门:珍珠、蝴蝶、黄蜂、芭玛、梅花、贝碧嘉、琵琶、莲花、玛瑙、珊瑚。
马来西亚:杰拉、 圣帕、鹦鹉、茉莉、苗柏、温比亚、塔巴、浪卡、莫兰蒂、玛娃。
密克罗尼西亚:艾云尼、菲特、森垃克、尼伯特、南玛都、苏力、米娜、苏迪罗、云娜、古超。
菲律宾:碧利斯、丹娜丝、黑格比、卢碧、塔拉斯、马仑、海贝思、莫拉菲、马勒卡、泰利。
韩国:格美、百合、蔷薇、苏特、奥鹿、飞燕、浣熊、天鹅、鲇鱼、彩蝶。
泰国:派比安、韦帕、米克拉、妮妲、玫瑰、榴梿、威马逊、莫拉克、暹芭、卡努。
美国:玛莉亚、范斯高、海高斯、奥麦斯、洛克、尤特、麦德姆、艾涛、艾利、韦森特。
越南:桑美、利奇马、巴威、康森、桑卡、 潭美、夏浪、环高、桑达、苏拉。
附(2):
根据台风委员会规定,造成重大损失的台风的名字,可由受影响国家或地区建议废除停用。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ESCAP/WMO)台风委员会第39次
届会于2006年12月4至9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会议审议了中国提交的台风新名字,最后“海葵”成功入选,以替代“龙王”。另外还加入了2个由老挝和
南韩提出的新名字,它们是“帕卡”、“杜苏芮”,取代旧有名字“麦莎”、“彩蝶”。
本次会议还决定将“珍珠”、“碧利斯”、“桑美”、“象神”、
“榴莲”5个台风名字退出台风名册,并要求有关会员在明年台风委员会届会前提交新的台风名字,以补空缺。“珍珠”来源于中国澳门,“碧利斯”来源于菲律
宾,“桑美”来源于越南,“象神”来源于老挝,“榴莲”来源于泰国。上述5个台风今年均给台风委员会成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