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也”的用法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2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2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鼻息,存在。(2) 同本义,表示本人,己身,多用词语自己,还表示从,由,如自从。有名词,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等多种用法。
基本释义
1.自己:~动。~卫。~爱。~力更生。~言~语。~告奋勇。~顾不暇。不~量力。
2.自然;当然:~不待言。公道~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有许多话说。
3.姓。
4.从;由:~小。~此。~古。~远而近。~北京出发。选~《人民日报》。来~各国的朋友。
详细释义
〈名〉
1.(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2.同本义
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
3.始;开头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4.起源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
又如:自顷(近来)
〈代〉
1.自己,自我;本身 [self;oneself;one’s own]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诗·小雅 ·节南山》
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燕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自比于人。(“人”指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度”,估计;“得”,指*得到;“之”,代援赵的具体措施。)——《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nào)泥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陋:见闻少,知识浅薄。而:转折连词,可是,却。谨护其失: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失:过错。)——清· 刘开《问说》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又如:自戕(戕害自己;自杀);自呈(自首;认罪);自敝(自己困败);自各儿(自己);自凛(自身寒微);自引(自行引退;自杀)
〈介〉
1.由;从
自,从也。——《广雅》
自天右之。——《易·大有》
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
自张柴村。——《资治通鉴·唐纪》
感觉何自起。——蔡元培《图画》
自南海还。——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自从(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2.在;于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
又如:自诸(犹其余);自余(犹其余;以外;此外)
〈副〉
1.自然,当然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自治,自然太平。)——《韩非子·五蠹》
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自见异物。——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自足制之。——《资治通鉴》
自从本说。(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本草经》的说法。)——宋· 沈括《梦溪笔谈》
自有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自恁(自然;径自);自化(自然化育);自可(自然可以);自老(自然衰老)
2.本是;本来
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汉· 王充《论衡》
小人自姓崔名 宁,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京本通俗小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乐府诗集》
又如:自可(本来可以);自性(个性;本性);自合(自应;本该);自恁(本当)
3.仍旧,依然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
4.亲自
早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自抱持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自往临视。—— 晋· 干宝《搜神记》
自将三千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自鞫(亲自审讯罪犯)
5.别自、另外
一板已自布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6.假如,苟。与“非”连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又如:自这般(假如像这样)
7.即使,虽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礼记·檀弓》
8.却,可是
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记梦》
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 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水浒传》
9.因为,由于
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易·需》
〈动〉
1.用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书·皋陶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2.是
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初刻拍案惊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3
1. 表示判断语气。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6. 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③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④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参考资料
宇文网:http://zgyuwen.com/gkbk/201604/175952.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3
古文中“自”通常有如下用法:
①<代>自己。《孙膑减灶》:“庞涓~知智穷兵败,乃~刭。”《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喜。”
②<副>亲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及平原君~迎公子于界。”《垓下之战》:“项王乃悲歌慷慨,~为诗曰……。”
③<代>其;他(她)的。《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名为鸳鸯。”《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名为罗敷”
④<副>原来;本来。《陌上桑》:“使君~有妇,罗敷。有夫”《孔雀东南飞》:“我~不驱卿,*迫有阿母。”
⑤<副>自然;当然。《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落,殊不沾污。”《订鬼》:“思念存想,~见异物也。”
⑥<介>从;由。《察今》:“其剑~舟中坠于水。”《为学》:“越明年,贫者~南海还。”
⑦<介>在;自从。《三峡》:“~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孔雀东南飞》:“~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⑧<连>常“自非”连用,相当于“除非”、“假如不是”。《三峡》:“~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⑨<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萧、曹等皆卑下之。”
⑩<助>增音节,不译。《孔雀东南飞》:“物物各~异。种种在其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4
1:表判断或肯定,用于句末语气词。
2:表语气停顿或延迟,用于句中语气词。
3:翻译成“亦”。
4:翻译成“或者”;“还是”。
5:表姓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4
-- 虚词“也”的用法
1.同现代汉语“也”。例:①那老儿也都相见了。②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④曹公,豺虎也。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这谓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⑶岂独伶人也哉!
(2)“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4)“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5)“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2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鼻息,存在。(2) 同本义,表示本人,己身,多用词语自己,还表示从,由,如自从。有名词,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等多种用法。
基本释义
1.自己:~动。~卫。~爱。~力更生。~言~语。~告奋勇。~顾不暇。不~量力。
2.自然;当然:~不待言。公道~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有许多话说。
3.姓。
4.从;由:~小。~此。~古。~远而近。~北京出发。选~《人民日报》。来~各国的朋友。
详细释义
〈名〉
1.(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2.同本义
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
3.始;开头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4.起源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
又如:自顷(近来)
〈代〉
1.自己,自我;本身 [self;oneself;one’s own]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诗·小雅 ·节南山》
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燕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自比于人。(“人”指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度”,估计;“得”,指*得到;“之”,代援赵的具体措施。)——《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nào)泥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陋:见闻少,知识浅薄。而:转折连词,可是,却。谨护其失: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失:过错。)——清· 刘开《问说》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又如:自戕(戕害自己;自杀);自呈(自首;认罪);自敝(自己困败);自各儿(自己);自凛(自身寒微);自引(自行引退;自杀)
〈介〉
1.由;从
自,从也。——《广雅》
自天右之。——《易·大有》
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
自张柴村。——《资治通鉴·唐纪》
感觉何自起。——蔡元培《图画》
自南海还。——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自从(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2.在;于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
又如:自诸(犹其余);自余(犹其余;以外;此外)
〈副〉
1.自然,当然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自治,自然太平。)——《韩非子·五蠹》
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自见异物。——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自足制之。——《资治通鉴》
自从本说。(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本草经》的说法。)——宋· 沈括《梦溪笔谈》
自有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自恁(自然;径自);自化(自然化育);自可(自然可以);自老(自然衰老)
2.本是;本来
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汉· 王充《论衡》
小人自姓崔名 宁,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京本通俗小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乐府诗集》
又如:自可(本来可以);自性(个性;本性);自合(自应;本该);自恁(本当)
3.仍旧,依然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
4.亲自
早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自抱持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自往临视。—— 晋· 干宝《搜神记》
自将三千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自鞫(亲自审讯罪犯)
5.别自、另外
一板已自布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6.假如,苟。与“非”连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又如:自这般(假如像这样)
7.即使,虽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礼记·檀弓》
8.却,可是
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记梦》
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 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水浒传》
9.因为,由于
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易·需》
〈动〉
1.用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书·皋陶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2.是
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初刻拍案惊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3
1. 表示判断语气。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6. 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③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④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参考资料
宇文网:http://zgyuwen.com/gkbk/201604/175952.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3
古文中“自”通常有如下用法:
①<代>自己。《孙膑减灶》:“庞涓~知智穷兵败,乃~刭。”《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喜。”
②<副>亲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及平原君~迎公子于界。”《垓下之战》:“项王乃悲歌慷慨,~为诗曰……。”
③<代>其;他(她)的。《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名为鸳鸯。”《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名为罗敷”
④<副>原来;本来。《陌上桑》:“使君~有妇,罗敷。有夫”《孔雀东南飞》:“我~不驱卿,*迫有阿母。”
⑤<副>自然;当然。《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落,殊不沾污。”《订鬼》:“思念存想,~见异物也。”
⑥<介>从;由。《察今》:“其剑~舟中坠于水。”《为学》:“越明年,贫者~南海还。”
⑦<介>在;自从。《三峡》:“~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孔雀东南飞》:“~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⑧<连>常“自非”连用,相当于“除非”、“假如不是”。《三峡》:“~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⑨<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萧、曹等皆卑下之。”
⑩<助>增音节,不译。《孔雀东南飞》:“物物各~异。种种在其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4
1:表判断或肯定,用于句末语气词。
2:表语气停顿或延迟,用于句中语气词。
3:翻译成“亦”。
4:翻译成“或者”;“还是”。
5:表姓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1:04
-- 虚词“也”的用法
1.同现代汉语“也”。例:①那老儿也都相见了。②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④曹公,豺虎也。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这谓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⑶岂独伶人也哉!
(2)“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4)“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5)“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