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5 12: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2:47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唐代·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译文
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 *** 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 *** ,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岑参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长安故人别后,料征鸿声里,画阑凭偏。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夜吟敲落霜红,船傍枫桥系。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