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0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2:16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
原文: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出处:《论语·宪问》------战国·孔子等
【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扩展资料:
无所为而为的境界:
“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其实就是从实用的世界里面跳出去,因为“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攫取眼前利益者,常常为了物质或利益蒙蔽了自己的视野,难以更长远地看到事业的远景;在蝇营狗苟中失去了理想与情趣,也难以在浮云遮眼时清醒看明。
“伟大的事业”:个人者如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笔书《史记》,袁隆平为天下苍生无饥饿之研究高产水稻;群体者如“两弹一星”之默默奉献者……人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常表现在时间的绵长,或过程的艰苦卓绝,或目标的宏伟远大,或造福人数之众多,或兼而有之,而绝非一时一日之功,绝非目光短浅者可为。
而这些伟大者正是因有着“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正是因有着“出世”和“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能不受环境、条件的约束,才能在宁静中追寻着理想,从而成就伟大的事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其不可而为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2:16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出处:《论语·宪问》------战国·孔子等
扩展资料
“知其不可为”只是凭经验作出的初步判断,不一定准确,也并非实际的“不可为”,到底可不可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也就是要“为之”,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 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勾画。
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其不可而为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2:17
无所为而为:
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
命就是命运。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 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 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
扩展资料:
《礼乐志》是《汉书》中的一篇,主要介绍的是西汉一朝的礼乐制度的情况,作者是班固。
【说明】本卷论述礼、乐的性质及其历史。《史记》有礼、乐二书,或言原作有录无书,今本乃褚先生所补;或以为今本尚有一部分是司马迁的手笔。本志与《史记》礼、乐二书有同有异,内容丰富多了。它首先大谈"礼、乐之用",说"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强调礼、乐的重要意义和万能作用。
其中,礼的部分,详叙古来礼制变化,汉朝不用贾谊、董仲舒、王吉、刘向等有关制礼的建议,以及东汉"礼乐未具";乐的部分,详叙古来乐的变化,写了汉初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汉的宗庙乐"大抵皆因秦旧事";记录《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之词,指出"常御及郊庙皆非雅声"而受郑卫之声影响。作者感叹:"今大汉继周,久旷大仪,未有立礼成乐,此贾谊、仲舒、王吉、刘向之徒所为愤发而增叹也。"《汉书·志·礼乐志》中指明了大汉礼乐上承周秦,这是对汉代礼乐的综合评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2:17
无所为而为- -参考资料:http://tianyuanguiju.blogchina.com/2464787.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2:18
无所为=什么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