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4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4:40
到底落后多少?仅从人均GDP来看,大概安徽相当于浙江的三分之一,从实际收入来看,这一差距有可能扩大到十倍,或者说,安徽与浙江的差距大约为二十年。那么我们来追问下到底是什么造成这种差距。大家知道,从数学上来讲,一切遵从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的就会有起伏,有的高,有的低,不足为奇。如果我们碰巧抓到一个高的,一个低的,当然很不一样。但是如果把样本放大到足够,以安徽6000万人,浙江4000万人,由于随机的原因出现这样的差距,概率几乎为零。或者说,一定有某些内在的必然原因,决定了两地经济水平的高下。 两地的先天条件。这里说得是广义的先天条件,既包括自然的地理的,也包括历史的*的。一、自然条件概况。安徽14万平方公里,浙江10万。安徽平原居多,南部有部分山地。浙江山地居多,北方有少量平原。人均耕地,安徽多,浙江少。从资源来看,安徽有煤,相当于江南各省(江、浙、赣、湘、闽、粤、桂)总和的两倍还要多,还有繁昌一带的铁矿,还有铜陵一带的铜矿,其他比较不重要。浙江几乎没有重要矿产,但是有舟山丰富的渔业,和少量山区特产,其他不重要。二、国家投入的建设情况,对安徽不能算特别照顾,相对于东北及上海来看,但是比起东南沿海,还是要好很多,重点搞了两淮的煤矿,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有色金属,安庆的石化,以及蚌埠和芜湖这两座轻工业城市,还有,把科教基础为零的合肥,弄成了中国四大科教城之一。而对于浙江,重点的投入在宁波,一个是为了配合宝钢的北仑港,再有就是镇海炼化,规模是全国最大的。而杭嘉湖一带,只是凭赖解放前一些轻纺工业的底子,新的建设很少。而对于杭甬一线以南的浙江大部分来说,一穷二白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从铁路来讲,安徽有华东地区最密集的铁路网(时至今天,局面也是如此),有京沪、京九、淮南、宁铜、皖赣等干线及众多支线。 而浙江,只有沪杭、浙赣、杭甬线,其他为零。两地自建的地方铁路,合九线及金温铁路都不考虑在内。三、从国家*的支持看,两地都从来不是国家最为看重的地方,改革开放前,重点是东北和三线建设,沿海就是上海。而改革开放一开始的四个特区,浙江也是没有份的。后来的沿海开放城市,浙江有一个宁波,安徽没有。再后来倾国之力搞浦东,浙江虽然*得近,但是总体来说,得的少,被吸的多,例如宁波港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洋山港取代,而这块地方本来还是浙江的。浙江民企崛起时,其资本大多自筹,没有从上海得到过实际好处,但是做大后,很多被上海挖去。安徽,虽然跟所谓的长三角一衣带水,但是,从中获得的好处,也非常有限。奇瑞开始的时候,拿不到准生证,被无偿划拨部分股份给上汽,才艰难起步,可是做大后,上海人又想打他的主意。港商大量投资珠三角,浙商进军江西,而苏沪两地对邻近的贫穷安徽,并没有起到很好带动作用。从这方面看,两地都不是幸运儿,要靠自身努力,才能起来。但是为什么有的起来了,有的没起来呢,文化应该是最关键的。 什么是文化?说到文化,有人想起大剧院里上演的天鹅湖,有人说及某地历*了多少进士的状元村,有人拿土里挖出的几百年前的瓶瓶罐罐说事,还有务实些的,认为就是人人不吐痰,守纪律就是有文化,还有的说要多建学校才能有文化。本文所指的文化,与这些全无系。何谓文化?与物质相对而言,人之所有,谓之物质,人之所想,谓之文化,有高楼大厦,金银财宝,香车美女,这就是物质的。我虽然一无所有,但是,我想上进,我想出人头地,我想拼搏奋斗,这就是文化的。说到底,一个地方当下的大部分人的想法,就决定这个地方的文化面貌。那么安徽人在想什么呢,浙江人又在想什么呢?假设你闭着眼睛抓来一个安徽小孩,问他想干什么,十之*,如果是农村人,会说我想出去打工,然后挣钱回来盖房子娶老婆。如果是城里的,多半会说,我想好好学习,然后考大学,然后能去上海,然后可以在大公司上班。如果是浙江呢,代表性的想法是,我要搞什么什么生意,也许是澡堂子生意,也许是兔子毛生意,但总是要创业,要当老板。当然应该不是,我的一点初浅想法,写在下面:一、安徽的厂矿大城市多,且分布均匀密集,对周边的农村形成了不好的示范作用。例如,80年代,阜阳地区的农民,很可能有亲戚在淮南淮北的国营煤矿上班,他们看到那些亲人在国营企业里,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就心向往之。所以地区整体文化氛围就倾向于鼓励子女,读书或当兵或招工,能进入城里就好了。当然最终能进去的是一小部分,但是大部分人都把精力金钱时间等浪费在这个上面了。所以很多安徽农民不惜送礼到相当于全家十年收入的钱,不过为了儿子能通过当兵体检,还有很多人,长年累月奋斗的目标,不过是能够农转非。而反观浙江,一个个住在穷山沟里,也看不到什么大城市,即使看到了,也都是浙江那些由于国家长期不给基础投入的破落小城,也没有什么大企业可以进去,所以一开始就对进城没什么兴趣,不如反过头来好好想想怎么弄钱,结果一不小心就做到了世界第一。二、安徽的一马平川有利于*大跃进等对当地文化的破坏及荼毒。从49年到76年那段特殊的岁月里,很多不好思想,在安徽是可以广泛深入传播的,包括,官本位,一人得道,鸡犬*,*挂帅,部门本位主义很多批着马列外衣的传统思想遗毒在安徽得到了深入的普及,所以,安徽也涌现了一批典型。而浙江,是被抛弃的地方,*基本上懒得管他,不给钱,但是思想上也抓得不是那么紧。所以很多浙江人过着山中无甲子的日子,一到条件转好,以前留下的先进思想就破茧而出,汹涌澎湃,所谓礼遗求诸野,就是这个道理吧。三、对第一的补充,安徽人都想进城,那有需求就有市场,安徽同样级别的官油水应该比浙江大的多吧(注:本文讨论的是八十年代,因为两省分道扬镳,应该是从那时开始的),一方面安徽人想进城的比例要比浙江高,另一方面安徽人农民的基本收入应该比浙江高。所以浙江的官一是没得贪,即使碰到一个,也是穷得无油水可刮,所以长期下去,官就弱势了。而安徽,一个稍有权力的小官,也是利润惊人,所以拼得一死,也要当官,这也加重了我前面讲的安徽精英弃商从政的恶性循环。 安徽的希望,不在于国家搞个什么安徽大开发,不在于有个安徽人能够出来当权,不在于所有外地的安徽能人能回来报效家乡,不在于安徽的合肥或者芜湖或者阜阳或者什么什么地方搞好了就好了,不在于安徽多建几所大学,不在于安徽人都能让座不吐痰,不在于安徽能来一个现代包青天,而在于,安徽人个个想当老板。当然,想法如何,跟实际如何,也许是两码事情。实际上,安徽文化的恶劣现状是个客观事实,不可能一下子超过浙江了,甚至以后都不会超越浙江,只能两者发展到一个相当的水平。但是,当前而言,安徽的希望在哪里呢,在于那些盲流,注意,不是民工,不是那些在苏州圆区或者外高桥上班,一个月拿几百块工资的小姑娘们,她们是注定没有前途的了。也不是那些坐在写字楼里,天天说洋文的那些安徽籍假洋鬼子们,他们也不大会给安徽贡献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