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5 20: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2:18
这可是游说秦始皇,功力必须相当深厚,而文中的说客显然具备此功力。
此时魏国已经投靠了秦国,秦国想借此时机攻打楚国,让楚国服从。
说客认为不智,不该攻楚,于是有了这番说词。
说客面对秦王先抛出了两句话: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和现在说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一样的。
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变,也不知秦王当时理解这个意思没,但从历史角度来看,确实是这么回事。
说客没有直接否定攻楚策略,而是摆出了秦国的辉煌成绩,他用了三句话: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王可谓能矣。王之功亦多矣。
什么意思,就是说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功业,秦王能的很,功劳大大滴。这算不算马屁?应该算,但这也确实是事实,秦王内心应该是高兴的,而说客也才能进行后面的劝谏。
接下来说客依旧在夸秦王,但捎带着开始提醒了。他用了持功守威,肥仁义之地,的说法。从秦国历史来看,不施仁义的确是灭亡的一个原因,所以这个问题提了出来,但秦王应该没有采纳。
说客不单单是在讲理,他还会引用,用的是《诗经》和《易经》,这两者在当时可比什么《论语》之类有太大的说服力了。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狐濡其尾。”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开始容易,终结很难。并且举了智氏伐赵失利和吴伐齐却为越王所擒的例子,想让秦王开始正视攻楚究竟是否妥当。
接下来依旧是《诗经》来开道,“大武远宅不涉。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说客想说的是,秦国现在相信魏国,但谁会保证魏国不会反咬一口,并且灭楚只会增强韩、魏的势力,楚国是秦国的友邦,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说客开始说到秦王的痛处了,秦国对韩、魏几代下来只有仇怨,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好处,现在却和魏国一起攻楚,真的是危险。
在此处,说客详细描写了秦国对韩、魏两国造成的破坏,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累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隳,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孤伤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为臣妾,满海内矣。这段描写触目惊心,由此可见韩、魏对秦的怨恨是不可能消失的。所以千万不能相信韩、魏的暂时投靠。
说客接着有两个假设,一个是攻楚时从哪出兵,一个是攻楚时四国的态度。
先看第一个,攻楚无非两条路,借道韩、魏,只能有去无回;取道随阳,即使胜了,也是占领无用之地,所以没有攻楚之路。
再看第二个,攻楚时韩、魏、赵、齐四国态度,秦楚两强相争,四国虎视眈眈,必须捞些好处,魏占故宋,齐攻泗北,韩与赵也会捞些汤,这完全是亏本的生意啊!
说客不是只会提出问题,他还会解答问题,吓唬完了秦王,他就接着提出解决的方案了。
与楚交好,一起攻韩,韩国必会俯首称臣。那么秦国就既有函谷关之险要,又有河曲之利,防守不成问题了。再以精兵进驻韩国,魏国危矣。一下子就会拥有韩、魏两个关内侯。
与楚交好,两个关内侯,这种形势,完全可以直接占领齐国西部,到时候秦国土地从西至东,贯穿天下。北边的赵、燕与南边的齐、楚就会互相失去支援,那天下就是秦王的了。
这名说客一套说词一环接一环,很有说服力,秦始皇也是最终从灭韩开始了他的统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