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6 13: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6:58
古代常州人是什么口音,已无从查考。不过,可以断定的是,今常州话是本地土著语言和中原语言多次混合、互相影响的结果。商末,太伯和仲雍到吴地与当地土著结合,所说语言被称为吴语。以后历代,每次战乱(主要有吴楚之战、衣冠南渡之时、蒙元入侵、满清入关、太平天国时的战乱等),中原居民都要大规模南迁。一方面,中原居民与其周边民族混合形成现在的北方官话,另一方面,中原居民与吴地居民混合,形成现吴语。
常州语音完整保留古全浊声母的体系。如店、志、绢、富等字分别读清音声母,电、治、倦、妇等分别读浊音声母,而官话区人往往把它们读成同音,常州市区以东戚墅堰、横林、横山桥、郑陆、雪堰等多镇保留着完整的尖团音体系,同样没有促化现象,加之七调的发音让常州东乡话极为柔软和苏州话非常类似有别于无锡话的生硬起伏。
1928年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把常州话分为“街谈、绅谈”,亦可称为民腔和官腔,即下层群众的口音和上层人士的口音。所谓“绅谈”或官腔是常州绅士所说的口音。绅士因为与外界交流更广泛,又有文化,所以说话带有更多的官话腔调,也更多地使用“文读”语言。在除官话以外的方言中,存在着文白两读的现象。所谓文读,就是用南方语音说北方话的词汇,因为当地没有这个词汇,所以当这个词汇进入当地时,就只能使用北方话的读音,因为当地的发音方式和习惯与北方话不同,所以不免带上当地口音。白读则完全是用当地方言语音读相应词汇,因为当地方言中也有这一词汇。 文读的读音大体与官话相近,而白读的读音和官话就完全不同。 南方六大方言中文白两读现象的程度各不相同,大致说来,中国方言中,吴语、粤语受北方话的影响较大,而闽语受北方话的影响最小。吴语中有文白两读的字大约有300多个,所以文白两读在常州是一种很普通的语言现象。同一词语,在一般情况下,只是读音不同,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有时,白读或文读却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如“生活”,作“活计”用时“生”读sang,为白读;作“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用时“生”读sen,为文读。生活还有一个意思是“揍”,如“吃生活”即挨揍。
普通话声母z、c、s有卷舌音zh、ch、sh,常州市区话没有这一部分,而常州人讲普通话的一个典型特点,是统统用平舌音,以前单位有人把普通话“这叫什么事儿”,经常讲成这样:zei jiao sen me si er ,他们把儿话音给学出来了,但是应使用的卷舌一个都没有。
常州市区话中,大部分人在普通话涉及前鼻 an 的字均不发鼻音,例如常州话中:‘三’是 sie(阴平)、‘千’是 qi(阴平)、‘万’是 vie(阳平快连去声)、‘天’是 ti(阴平)。。。等等。该特点粤语不具备,粤语的鼻音字虽然发音跟普通话有区别,但普通话带鼻音的粤语都带。
普通话中en、in与eng、ing这两对前鼻/后鼻的发音区别,在常州话里体现不出来;这跟粤语区别很大,粤语偏向于使用后鼻,比如‘三’读 sang、‘人’读 yang 等等。此外,我印象中常州人、包括吴语地区长大的人,如果没有长年在北方生活学习的经历,通常讲普通话时eng、ing的后鼻发音也非常不明显。
属于吴语体系的常州方言区内部也有口音和语汇方面的细微差别:可称为老派和新派,旧的过去的口音和新的现在的口音。1949年建国以来,全国推广普通话,形成新派常州话。老年人说的老派常州话更接近旧吴语,年轻人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大,他们的口音在旧吴语的基础上稍有变化,可称为新派常州话。
半个多世纪以来,与整个吴语区一样,常州语音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如老年人说“艺”字为“尼”,年轻人说为“亿”。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年轻人发音大都不区分尖团音,如“借—驾、尖—坚、西—希、酒—九、消—嚣、精—京、浆—姜、接—结、七—吃、小—孝”,他们会把“借”(jie)说成是“驾”(jia)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