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3 11: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4:38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取向及其相应的内涵如下:
通常,课程设计者在设计时会适当考虑情境的因素,以使课程实施尽可能得以完成;课程实施者往往确实会适当改变设计好的方案,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但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之间不可能完全相合,而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一般被称为课程实施的适应取向。
课程适应存在三种状况:局部适应、相互适应(课程设计者和课程实施者双方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一些看法,以便相互都能适应各自的情况),或是全面修正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计划(即实施者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修正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计划,而不去适应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全面修正使原有课程设计成为工具,这已经是课程创生了。在现行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关注最多的是相互适应的做法。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课程包括专家开发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发的课程、学校与社区的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的课程环境等。
课程变革是课程专家与教师之间、预定的课程计划与具体实践情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在现行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对专家开发的课程进行修改,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成功实施课程的基本条件。
在特定情况下,课程实施的适应取向受到课程审议的影响。课程审议是一种课程决策形式,它不同于课程实施过程,更多的是教师集体行为而课程实施更多地体现在教师个体的课程实践中,但是课程审议过程有利于增进教师对课程设计因而也有利于课程实施过程中适应性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