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课课终设计_数学课上优化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7 23: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1:03
教师对一堂课的开头一般都比较重视,然而到了一堂课临近终结时,学生精神经常会出现疲倦,注意力分散,积极性不能持久,大脑神经处于抑制状态等现象,这时若不重视课终的技巧,就会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因此来说,一堂课的开头固然重要,结尾也不可忽视,因为良好的课终,不仅能使整个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把课堂气氛推入*,还能创新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一、归纳概括式
一节数学课的内容往往有若干方面,但不管知识多广,也蕴含着规律性的东西。这时,就要求教师在全面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教材的主要内容、框架结构或有规律性的东西用精炼概括的语言表达或板演出来,以便于学生掌握记忆,纳入各自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是这样结尾的:不论正归一还是反归一,关键都是先求单位数量,正归一最后一步用乘法求问题,反归一最后一步用除法求部分量。
二、铺垫移步式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先后顺序有较强的逻辑性,新旧知识有密切联系,教师不能为教课而教课,讲完当堂知识后,要想方设法为过渡下一课做好铺路搭桥的准备,这样可使学生为下一课的学习做思想上和知识上的准备,也可以为预习服务,以便提高新课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是这样结尾的:首先让学生比较体积相等的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于是学生开始有了新的兴趣,用直尺量两个形体的长宽或边长,并比较和思考长与宽或边长与体积的关系;然后提问: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相同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我因势利导实行迁移:这是下节课将要学习的“正方体的体积”,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不妨先预习课本第30页的教材内容。
三、置疑激趣式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在一堂课教学结尾时,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开阔思路,发展思维,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发展智力是大有益处的。例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做如下结尾——提问:比较分数大小我们学习了哪几种方法?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怎样?学生同答;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能用通分的方法,合理地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8/9和6/7、2/5和4/7,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人人动脑筋思考,但百思不得其解,接近下课时,当我把借助“第三者”的比较方法介绍后,学生顿时欢呼雀跃。
显然,这样的结尾,无疑会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拓展延伸式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为教书而教书,即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不断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智力因素,不作任何扩展延伸地传播知识,这样学生必然知识面狭小,知之甚少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无法引起学生对该科浓厚的兴趣。假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意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提示教材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来这种拓展延伸可以结合讲课进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也可以在课终采用,使学生课后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学完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后,为了使学生明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进行这样的提问: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也相等吗?让学生讨论,讨论时候,在学生中形成“一定相等”和“不相等”两种对立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急于给答复,而是让学生计算三个形状不同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第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第二个长方形为8厘米,宽为3厘米;第三个长方形长为24厘米,宽为1厘米,学生很快得出答案(结论):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同时还认识了一个规律: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差得越远,它的周长越长。
通过这样的课终设计,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知识更广了,值得注意的是,拓展延伸应针对学生实际,不能随意加重学生的负担。
五、开放互动式
这种结尾是变教师权威性结语为学生自己总结的开放性方法。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新知后,他们的思维和非智力因素正处在最佳状态。教师就要抓住契机,结合学生的心理,采用开放互动的方法,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归纳小结,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对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和运用后,教师说:“谁能替老师给这节课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重点学了什么?那么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的积再除以2,与不除以2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可以看书、研讨、争辩,看谁说得最好。”待学生小结后由教师评议。这种开放互动的课堂小结,贯穿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而且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能力。
六、渗透教育式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与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恰当地联系起来。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以无意识的教育之中,做到在知识教学中自然、适时、适量地渗透。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课终我这样设计: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页就不会再回来,说明时间是十分珍贵的,那么同学们要怎样对待时间呢?又如教学“元、角、分”知识后,我设计的结束语是:同学们,今天我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它们之间是十进关系,还学会了兑换人民币。今后,大家比一比,看看我们班中谁是储蓄小能手?谁把钱花得最合理?这样的结尾结合学生实际,是自然得体的渗透。
课终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以整体原理精心设计,灵活处理教材,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课终艺术,从而使数学课堂课终真正达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汕头潮南区峡山街道西沟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