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方经济学分析张培祥卖米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8 03:1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4 04:48
从市场供求均衡、利润最大化原则、买方垄断等等角度来看
1、需求供给曲线。价格由需求、供给决定,当需求变化不大时,供给增加造成价格下跌。
2、稀缺性与差异化竞争。质量好的米由于其稀缺性,可以卖好价,因此商品差异化竞争往往可以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都是种出来的,不是泰国香米与本地米的区别,所以竞争优势不大。
3、中间商价值。 米贩子,作为市场中间商加价,也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从文中看出至少可以起到节省卖家劳动力,传递市场信息的作用,减少人为运输损耗。
4、机会成本。 作生意时应该考虑机会成本,选择不卖米的时候,不是没有损失,从机会成本来看损失的是抬米回家的人力成本、路上损失米的成本、下次再卖米时跌价的损失。
5、行为经济。 人不都是理性经济人,总是高估自己的所得,厌恶损失。当米从1.1跌到1.08,虽然只有2分钱,但是但是视为损失,人都是厌恶并扩大损失心理影响,所以其程度与1.05涨到1.08的涨3分钱,其实并没有区别。
看到米,我们必须反映出一点关键,那就是农产品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几大特点:
1、有很多买方与卖方;
2、产品同质;
3、进入、推出市场很容易;
4、信息完全。
所以
第一、不论是早晨、中午还是下午,米价都是供需决定,当自己的报价没有达成交易时,就应该及时调价,以便成交,因为没有成交的核心原因是自己报价高于均衡价格。
第二、农产品,尤其是同一地区的同一类农产品,品质再好,对于买米的人来说,差别非常小,所以同质性导致农民没有议价能力。
第三、谷贱伤农。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极小,所以丰收时,粮价反而很低,农民的收益反而不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4 04:48
坚持就是胜利,总有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