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7 12: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1:28
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模式。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是自然环境,古时农业为主,人们离不开土地,然后中国地域的特殊性让人口的流动性变小,当这种生活方式逐渐沉淀为文化时,我们也慢慢成长为带有浓重乡土味的社会。最后,乡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不管你现在是高山还是低谷,希望我们心中都有那一股“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