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雕花到底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6 01: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6:53
简介
湖北民间雕花流行于武汉、黄陵、孝感等地,具有较纤细、复杂、工整的特点。
雕花艺人使用一把斜口凿,在原样下重叠一、二十层纸,摆在蜡板上刻制。
雕花多半用在刺绣上,极少数贴在礼品上。
题材以花草、飞禽、走兽、人物为主,其形式大体可分为四类:单幅雕花(如兜肚花)、双幅雕花(如鞋花)、连续性雕花、分块雕花。
雕花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晋时期,就有剪纸习俗;明代,剪纸艺术渐趋成熟,并不断丰富发展;到了清代,又出现了雕花,即从剪刀剪发展为用小刀刻镂,工艺手法包含着“剪”和“雕”两种方式。
剪花是用普通剪刀而成;雕花是将纸放在蜡盘上用小刀刻镂而成。
沔阳雕花剪纸
仙桃(原沔阳)雕花剪纸历史悠久,从沔阳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磨制石铲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纹来看,不难找到剪纸镂空与雕刻工艺的渊源。
据《沔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沔阳剪纸形成风格,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
《长_口区志》有关雕花剪纸的记述足以证明其历史久远且代代传承。
沔阳雕花剪纸是民间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
艺人们使用的刻刀多为闹钟发条和手术刀通过而成的。
蜡盘由菜油、白蜡、香炉灰物盛于小木圆盘中组成。
昔日沔阳水乡卖“花样子”的剪纸艺人穿街走巷,到处可见。
心灵手巧的大姑娘赶制嫁妆和妇女为儿孙做鞋帽,挑花绣朵比比皆是。
田少人多地区以雕卖“花样子”糊口的艺人代代相传,越来越多,“剪纸之乡”、“剪纸世家”不断涌现,远近知名。
尤其是长_口镇的新口村、石_湾村、彭场镇的窑湾村、西流河镇的赵河村,有200多人从事雕花剪纸、1000余人卖“花样子”。
艺人们雕出的“花样子”,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刺绣纹样,纹样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
沔阳雕花剪纸呈现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等特点,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
其特色有:源流的历史性荆楚特色、技艺的传承性“江湖”特色、艺人的集中性地域特色、题材的寓意性水乡特色、“花样”的民俗性“妇孺”特色、实用的装饰性艺术特色等。
由于剪纸艺术深受民众喜爱,因而能够集样成本,代代传承,经久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沔阳县*及县文化馆鼓励剪纸艺人创新剪纸题材与工艺。
1952年,由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陈由明设计、长_口镇剪纸艺人杨长发雕刻的“八仙图”,在东欧八国巡回展览,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向中国订货4.8万套,为国家出口创汇。
1956年,艺人们创办了“沔阳仙桃区雕花工艺社”,剪纸产品在国内外批量销售,还刻制皮影人头剪纸向前苏联出口。
后受“文化大”冲击,雕花工艺社停办。
全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目前,已故的雕花剪纸艺人有155人,截止2006年8月,60岁以上健在的艺人有83人,其中80岁高龄的老艺人还有9人;60岁以下艺人只有24人。
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剪纸学会、长_口镇雕花剪纸陈列馆通过抢救性挖掘,搜集到老艺人使用过的刻刀、蜡盘、花样箱、花样包、货郎鼓及原生态“花样子”3万多件,以及根据花样子绣出的鞋、帽、枕头、门帘等实物。
2008年6月,“剪纸(仙桃雕花剪纸)”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孝感雕花剪纸
孝感雕花剪纸,是古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
西晋时期,人们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荆楚岁时记》记载:“人日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可见当时的剪纸习俗。
明代,剪纸艺术渐趋成熟,并不断丰富发展。
清代,从剪刀剪发展为用小刀刻镂。
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所”。
从那时至今,保存和创作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达2000余种,选送到欧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展销并获多项大奖。
孝感雕花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她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雕花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
她融合了我国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而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表现手法融合了南北剪纸艺术之长,工艺手法包含着“剪”和“雕”两种方式。
孝感雕花剪纸,题材丰富多样,以长寿、吉祥、美好、幸福、喜庆为主题,用谐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淳朴的艺术手法,表现人们的美好心灵。
作品纤细秀美,线面相间,虚实参差,疏密相宜,构图精巧,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律动性强,主题明确,给人一种质朴、纯真、健康、活泼的感觉,富有浓厚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是美化环境的佳品,收藏者的珍品,馈赠者的礼品,旅游者的纪念品,品位高雅,艺术魅人。
2008年6月,“剪纸(孝感雕花剪纸)”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鄂州雕花剪纸
鄂州雕花剪纸是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
早年的《武昌县志》(旧时鄂州为武昌县)就有清光绪年间雕花剪纸的记载。
1885年本地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的行业。
1935年成立了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戴汉生、廖云鹏任正副*,会员150人,艺人活动范围涉及周边五省。
建国前,雕花剪纸艺人身背花样箱,手摇货郎鼓,走村串户,“花样”。
雕花剪纸形式有帽花、鞋花、拖鞋花、袜底花、扣带花、背心花、兜花、围涎花、枕头花、帐沿花等。
鄂州雕花剪纸构图匀称,刀剪俱用,其风格细腻、流畅、传神,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为一体。
解放后,人称“花样窝子”的燕矶、华容、临江、杜沟、周铺、新庙等地相应成立了雕花剪纸互助组,花样品种累计2000余种。
鄂州雕花剪纸是民俗的载体,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别于北方窗花剪纸,既具有原生态的朴实性,又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地域性等特征。
雕花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1953年出版的《湖北民间雕花》一书载有鄂州雕花花样剪纸2幅;1997年湖北省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本第六册,载有鄂城花样雕花剪纸作品;1990年至2004年间,“鄂城花样工会”史料被国家、省、市文献刊发8次,《湖北日报》、《中国文化报》、湖北电视台、《鄂州日报》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
1986年至今,中南民族大学何红一教授和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多次对鄂州雕花剪纸进行专题研究,并在国内有关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2005年,10件鄂州雕花剪纸作品参加了在国家博物馆(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引起了各级领导及国内的高度重视。
2008年6月,“剪纸(鄂州雕花剪纸)”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2010年8月19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鄂州雕花剪纸入选名录。
这是鄂州建市以来,文化艺术工作获得的最高级别的荣誉。
鄂州雕花剪纸是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鄂州人俗称花样剪纸。
它是供给妇女刺绣使用的图案底稿,图案多和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鄂州档案存真》记载:鄂州花样剪纸出现在公元1600年前后,到上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
作为南方剪纸的代表,鄂州花样剪纸与北方剪纸有明显不同——北方剪纸一般由一张纸剪就,南方的剪纸是用刀刻的,一次可刻20多张。
据鄂州市剪纸学会负责人昨介绍,目前,鄂州健在的剪纸艺人不到5人,且年龄均在80岁以上。
全市保存的花样剪纸有3万多张,在全国是罕见的,也是仅有的。
它是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宝库里的“活化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6:53
简介
湖北民间雕花流行于武汉、黄陵、孝感等地,具有较纤细、复杂、工整的特点。
雕花艺人使用一把斜口凿,在原样下重叠一、二十层纸,摆在蜡板上刻制。
雕花多半用在刺绣上,极少数贴在礼品上。
题材以花草、飞禽、走兽、人物为主,其形式大体可分为四类:单幅雕花(如兜肚花)、双幅雕花(如鞋花)、连续性雕花、分块雕花。
雕花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晋时期,就有剪纸习俗;明代,剪纸艺术渐趋成熟,并不断丰富发展;到了清代,又出现了雕花,即从剪刀剪发展为用小刀刻镂,工艺手法包含着“剪”和“雕”两种方式。
剪花是用普通剪刀而成;雕花是将纸放在蜡盘上用小刀刻镂而成。
沔阳雕花剪纸
仙桃(原沔阳)雕花剪纸历史悠久,从沔阳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磨制石铲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纹来看,不难找到剪纸镂空与雕刻工艺的渊源。
据《沔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沔阳剪纸形成风格,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
《长_口区志》有关雕花剪纸的记述足以证明其历史久远且代代传承。
沔阳雕花剪纸是民间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
艺人们使用的刻刀多为闹钟发条和手术刀通过而成的。
蜡盘由菜油、白蜡、香炉灰物盛于小木圆盘中组成。
昔日沔阳水乡卖“花样子”的剪纸艺人穿街走巷,到处可见。
心灵手巧的大姑娘赶制嫁妆和妇女为儿孙做鞋帽,挑花绣朵比比皆是。
田少人多地区以雕卖“花样子”糊口的艺人代代相传,越来越多,“剪纸之乡”、“剪纸世家”不断涌现,远近知名。
尤其是长_口镇的新口村、石_湾村、彭场镇的窑湾村、西流河镇的赵河村,有200多人从事雕花剪纸、1000余人卖“花样子”。
艺人们雕出的“花样子”,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刺绣纹样,纹样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
沔阳雕花剪纸呈现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等特点,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
其特色有:源流的历史性荆楚特色、技艺的传承性“江湖”特色、艺人的集中性地域特色、题材的寓意性水乡特色、“花样”的民俗性“妇孺”特色、实用的装饰性艺术特色等。
由于剪纸艺术深受民众喜爱,因而能够集样成本,代代传承,经久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沔阳县*及县文化馆鼓励剪纸艺人创新剪纸题材与工艺。
1952年,由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陈由明设计、长_口镇剪纸艺人杨长发雕刻的“八仙图”,在东欧八国巡回展览,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向中国订货4.8万套,为国家出口创汇。
1956年,艺人们创办了“沔阳仙桃区雕花工艺社”,剪纸产品在国内外批量销售,还刻制皮影人头剪纸向前苏联出口。
后受“文化大”冲击,雕花工艺社停办。
全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目前,已故的雕花剪纸艺人有155人,截止2006年8月,60岁以上健在的艺人有83人,其中80岁高龄的老艺人还有9人;60岁以下艺人只有24人。
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剪纸学会、长_口镇雕花剪纸陈列馆通过抢救性挖掘,搜集到老艺人使用过的刻刀、蜡盘、花样箱、花样包、货郎鼓及原生态“花样子”3万多件,以及根据花样子绣出的鞋、帽、枕头、门帘等实物。
2008年6月,“剪纸(仙桃雕花剪纸)”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孝感雕花剪纸
孝感雕花剪纸,是古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
西晋时期,人们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荆楚岁时记》记载:“人日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可见当时的剪纸习俗。
明代,剪纸艺术渐趋成熟,并不断丰富发展。
清代,从剪刀剪发展为用小刀刻镂。
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所”。
从那时至今,保存和创作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达2000余种,选送到欧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展销并获多项大奖。
孝感雕花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她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雕花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
她融合了我国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而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表现手法融合了南北剪纸艺术之长,工艺手法包含着“剪”和“雕”两种方式。
孝感雕花剪纸,题材丰富多样,以长寿、吉祥、美好、幸福、喜庆为主题,用谐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淳朴的艺术手法,表现人们的美好心灵。
作品纤细秀美,线面相间,虚实参差,疏密相宜,构图精巧,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律动性强,主题明确,给人一种质朴、纯真、健康、活泼的感觉,富有浓厚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是美化环境的佳品,收藏者的珍品,馈赠者的礼品,旅游者的纪念品,品位高雅,艺术魅人。
2008年6月,“剪纸(孝感雕花剪纸)”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鄂州雕花剪纸
鄂州雕花剪纸是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
早年的《武昌县志》(旧时鄂州为武昌县)就有清光绪年间雕花剪纸的记载。
1885年本地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的行业。
1935年成立了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戴汉生、廖云鹏任正副*,会员150人,艺人活动范围涉及周边五省。
建国前,雕花剪纸艺人身背花样箱,手摇货郎鼓,走村串户,“花样”。
雕花剪纸形式有帽花、鞋花、拖鞋花、袜底花、扣带花、背心花、兜花、围涎花、枕头花、帐沿花等。
鄂州雕花剪纸构图匀称,刀剪俱用,其风格细腻、流畅、传神,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为一体。
解放后,人称“花样窝子”的燕矶、华容、临江、杜沟、周铺、新庙等地相应成立了雕花剪纸互助组,花样品种累计2000余种。
鄂州雕花剪纸是民俗的载体,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别于北方窗花剪纸,既具有原生态的朴实性,又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地域性等特征。
雕花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1953年出版的《湖北民间雕花》一书载有鄂州雕花花样剪纸2幅;1997年湖北省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本第六册,载有鄂城花样雕花剪纸作品;1990年至2004年间,“鄂城花样工会”史料被国家、省、市文献刊发8次,《湖北日报》、《中国文化报》、湖北电视台、《鄂州日报》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
1986年至今,中南民族大学何红一教授和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多次对鄂州雕花剪纸进行专题研究,并在国内有关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2005年,10件鄂州雕花剪纸作品参加了在国家博物馆(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引起了各级领导及国内的高度重视。
2008年6月,“剪纸(鄂州雕花剪纸)”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2010年8月19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鄂州雕花剪纸入选名录。
这是鄂州建市以来,文化艺术工作获得的最高级别的荣誉。
鄂州雕花剪纸是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鄂州人俗称花样剪纸。
它是供给妇女刺绣使用的图案底稿,图案多和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鄂州档案存真》记载:鄂州花样剪纸出现在公元1600年前后,到上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
作为南方剪纸的代表,鄂州花样剪纸与北方剪纸有明显不同——北方剪纸一般由一张纸剪就,南方的剪纸是用刀刻的,一次可刻20多张。
据鄂州市剪纸学会负责人昨介绍,目前,鄂州健在的剪纸艺人不到5人,且年龄均在80岁以上。
全市保存的花样剪纸有3万多张,在全国是罕见的,也是仅有的。
它是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宝库里的“活化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6:53
简介
湖北民间雕花流行于武汉、黄陵、孝感等地,具有较纤细、复杂、工整的特点。
雕花艺人使用一把斜口凿,在原样下重叠一、二十层纸,摆在蜡板上刻制。
雕花多半用在刺绣上,极少数贴在礼品上。
题材以花草、飞禽、走兽、人物为主,其形式大体可分为四类:单幅雕花(如兜肚花)、双幅雕花(如鞋花)、连续性雕花、分块雕花。
雕花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西晋时期,就有剪纸习俗;明代,剪纸艺术渐趋成熟,并不断丰富发展;到了清代,又出现了雕花,即从剪刀剪发展为用小刀刻镂,工艺手法包含着“剪”和“雕”两种方式。
剪花是用普通剪刀而成;雕花是将纸放在蜡盘上用小刀刻镂而成。
沔阳雕花剪纸
仙桃(原沔阳)雕花剪纸历史悠久,从沔阳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磨制石铲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纹来看,不难找到剪纸镂空与雕刻工艺的渊源。
据《沔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沔阳剪纸形成风格,以构图匀称、雕工纤细见长”。
《长_口区志》有关雕花剪纸的记述足以证明其历史久远且代代传承。
沔阳雕花剪纸是民间艺人们用刻刀和白纸在蜡盘上雕刻的绣花纹样(俗称“花样子”),一般可重叠一二十层白纸雕刻。
艺人们使用的刻刀多为闹钟发条和手术刀通过而成的。
蜡盘由菜油、白蜡、香炉灰物盛于小木圆盘中组成。
昔日沔阳水乡卖“花样子”的剪纸艺人穿街走巷,到处可见。
心灵手巧的大姑娘赶制嫁妆和妇女为儿孙做鞋帽,挑花绣朵比比皆是。
田少人多地区以雕卖“花样子”糊口的艺人代代相传,越来越多,“剪纸之乡”、“剪纸世家”不断涌现,远近知名。
尤其是长_口镇的新口村、石_湾村、彭场镇的窑湾村、西流河镇的赵河村,有200多人从事雕花剪纸、1000余人卖“花样子”。
艺人们雕出的“花样子”,一般用于鞋、鞋垫、帽、枕头、涎兜、帐飘、帐帘、门帘等刺绣纹样,纹样多为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如“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金鱼闹莲”、“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等。
沔阳雕花剪纸呈现构图繁茂完整、黑白虚实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细严谨、点划秀美匀称、线条舒展圆润、配景寓意传情、图案丰满均衡等特点,具有写实兼写意、变形不失原形、艺术语言丰富、装饰风味浓烈的特征。
其特色有:源流的历史性荆楚特色、技艺的传承性“江湖”特色、艺人的集中性地域特色、题材的寓意性水乡特色、“花样”的民俗性“妇孺”特色、实用的装饰性艺术特色等。
由于剪纸艺术深受民众喜爱,因而能够集样成本,代代传承,经久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沔阳县*及县文化馆鼓励剪纸艺人创新剪纸题材与工艺。
1952年,由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陈由明设计、长_口镇剪纸艺人杨长发雕刻的“八仙图”,在东欧八国巡回展览,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向中国订货4.8万套,为国家出口创汇。
1956年,艺人们创办了“沔阳仙桃区雕花工艺社”,剪纸产品在国内外批量销售,还刻制皮影人头剪纸向前苏联出口。
后受“文化大”冲击,雕花工艺社停办。
全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目前,已故的雕花剪纸艺人有155人,截止2006年8月,60岁以上健在的艺人有83人,其中80岁高龄的老艺人还有9人;60岁以下艺人只有24人。
仙桃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剪纸学会、长_口镇雕花剪纸陈列馆通过抢救性挖掘,搜集到老艺人使用过的刻刀、蜡盘、花样箱、花样包、货郎鼓及原生态“花样子”3万多件,以及根据花样子绣出的鞋、帽、枕头、门帘等实物。
2008年6月,“剪纸(仙桃雕花剪纸)”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孝感雕花剪纸
孝感雕花剪纸,是古荆楚大地民间艺术瑰宝。
西晋时期,人们把正月初七定为“人日”,《荆楚岁时记》记载:“人日剪纸为人,或镂金箔为人”,可见当时的剪纸习俗。
明代,剪纸艺术渐趋成熟,并不断丰富发展。
清代,从剪刀剪发展为用小刀刻镂。
1952年成立了“孝感县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县雕花剪纸研究所”。
从那时至今,保存和创作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达2000余种,选送到欧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展销并获多项大奖。
孝感雕花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她记录着剪纸技艺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历代艺术精华,荟萃了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犹如雕花剪纸艺术的历史长廊。
她融合了我国南北艺术之精髓而自成一体,以其清新活泼、古朴典雅的风格而特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表现手法融合了南北剪纸艺术之长,工艺手法包含着“剪”和“雕”两种方式。
孝感雕花剪纸,题材丰富多样,以长寿、吉祥、美好、幸福、喜庆为主题,用谐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淳朴的艺术手法,表现人们的美好心灵。
作品纤细秀美,线面相间,虚实参差,疏密相宜,构图精巧,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律动性强,主题明确,给人一种质朴、纯真、健康、活泼的感觉,富有浓厚的观赏性和装饰性。
是美化环境的佳品,收藏者的珍品,馈赠者的礼品,旅游者的纪念品,品位高雅,艺术魅人。
2008年6月,“剪纸(孝感雕花剪纸)”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鄂州雕花剪纸
鄂州雕花剪纸是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
早年的《武昌县志》(旧时鄂州为武昌县)就有清光绪年间雕花剪纸的记载。
1885年本地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的行业。
1935年成立了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戴汉生、廖云鹏任正副*,会员150人,艺人活动范围涉及周边五省。
建国前,雕花剪纸艺人身背花样箱,手摇货郎鼓,走村串户,“花样”。
雕花剪纸形式有帽花、鞋花、拖鞋花、袜底花、扣带花、背心花、兜花、围涎花、枕头花、帐沿花等。
鄂州雕花剪纸构图匀称,刀剪俱用,其风格细腻、流畅、传神,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为一体。
解放后,人称“花样窝子”的燕矶、华容、临江、杜沟、周铺、新庙等地相应成立了雕花剪纸互助组,花样品种累计2000余种。
鄂州雕花剪纸是民俗的载体,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别于北方窗花剪纸,既具有原生态的朴实性,又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地域性等特征。
雕花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1953年出版的《湖北民间雕花》一书载有鄂州雕花花样剪纸2幅;1997年湖北省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本第六册,载有鄂城花样雕花剪纸作品;1990年至2004年间,“鄂城花样工会”史料被国家、省、市文献刊发8次,《湖北日报》、《中国文化报》、湖北电视台、《鄂州日报》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
1986年至今,中南民族大学何红一教授和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多次对鄂州雕花剪纸进行专题研究,并在国内有关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2005年,10件鄂州雕花剪纸作品参加了在国家博物馆(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引起了各级领导及国内的高度重视。
2008年6月,“剪纸(鄂州雕花剪纸)”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
2010年8月19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颁证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鄂州雕花剪纸入选名录。
这是鄂州建市以来,文化艺术工作获得的最高级别的荣誉。
鄂州雕花剪纸是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鄂州人俗称花样剪纸。
它是供给妇女刺绣使用的图案底稿,图案多和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鄂州档案存真》记载:鄂州花样剪纸出现在公元1600年前后,到上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
作为南方剪纸的代表,鄂州花样剪纸与北方剪纸有明显不同——北方剪纸一般由一张纸剪就,南方的剪纸是用刀刻的,一次可刻20多张。
据鄂州市剪纸学会负责人昨介绍,目前,鄂州健在的剪纸艺人不到5人,且年龄均在80岁以上。
全市保存的花样剪纸有3万多张,在全国是罕见的,也是仅有的。
它是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宝库里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