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6 23:3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9:30
制片人中心制,是指把项目的核心控制权集中在制片人手中,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全面贯穿营销策略和团队协作原则,通过严谨的调研、科学的制片流程,最大化的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的一种机制。导演中心制,则是在影片摄制的全过程中,建立以导演为核心的创作班子的制度。在摄制组内,导演掌握艺术创作领导权和指挥权,遇有不同意见时导演有最后裁决权。导演中心制可保证影片艺术风格、样式的完整统一,保证艺术质量。"导演中心制"概念来源于苏联,英美等国过去往往以制片人为中心。由于中国的文化心理,投资方都更愿意选择信任一个导演,而不是一个制片人;演员都更愿意跟导演合作,而不是制片人;编剧更愿意跟导演沟通,而不是制片人。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导演相比于制片人更能得到创作、演员、资金的信任。而且,就目前电影业的现状,以投资方的业余程度、演员及经纪人对制片人的不信任程度、制片人自身水平等原因,制片人中心制不可能从全行业的范围超越导演中心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9:31
制片人中心制太重要了。导演中心制的前提在于导演对于剧本、演员、拍摄期的把控程度非常高,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他都与副导演、摄影指导、美术、服装讨论出周密的计划再开始拍摄,这样才行。不能像有的导演到了现场与演员走戏,走着走着对于演员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或是对某一句台词或某一个动作找不到合理的解释,这就傻*了,解决这个事情的时间就需要1小时左右,要知道在剧组,每一分钟都在花钱。制片中心制在于制片人会督促导演要抓紧拍了,这对想追求艺术效果一个镜头拍几十条的导演是个阻碍,但这样是电影工业顺利发展的充要条件。拍摄一部电影·,不仅仅是演员有档期的规定,合同上会注明每天不能超多少小时以及一共在剧组工作多少天,摄影、美术、服装等等职位的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档期,有些进组前就已经谈定下一个组的进组时间,如果当时的组严重延期,那只能辞职以确保下一项目的顺利进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09:31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态度是:以哪个岗位为中心其实不重要,关键看一部电影的制作中,各项任务如何分配。所以这个回答,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项目而异,考虑到题主既然是用中文问这个问题,那么下面就谈谈国内的情况。在国内电影市场中,制度以及对制度的依赖整体是缺失的。所以一个在智力上让你感到心痛然后又认为自己很牛挂着很多莫名其妙名头的制片人,和一个对市场敏锐度很高的导演,给电影的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反而是后者更积极一些。从《致青春》的赵薇、《泰囧》的徐铮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其实已经完全兼任了制片人的工作,至于《泰囧》的挂名制片人陈祉希,好吧,我承认她是挂了名,解决了部分投资,但是跟制片人的工作差的其实有点远。国内还有一部分项目采取的是监制制度,这个制度借鉴于香港,起源于香港上个世纪大制片厂时代瓦解之后,独立制片公司盛行的年代。监制是一个从美国的制片人身上扒下来揉碎了剁成馅然后做成饺子的岗位,他融合了东亚的熟人文化,西方的监理文化于一身,它比美国的制片人制度更具灵活性,可伸缩,可调整,导演强时监制弱,监制强时导演弱,减少由导演一个人决定一切时,项目容易失控的风险。这个制度在香港电影的操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三角制的电影文化,监制对投资人负责,但同时又是导演与投资人之间的担保人。还有一部今年大热的电影,某位著名导演本来是监制,监着监着最后自己忍不住导了,然后就兼任了监制和导演。香港电影的监制制度是随香港电影从业者的北上,从而被引入内地的。目前来看,还是挺符合国情的,当下国内电影投资规模还不大,大部分都是在1000万美元以下。哪怕是在好莱坞,当一部投资成本是在1000万美元以下的电影,制片人的身份其实也是很多元的,很多时候也都是由导演兼任着。所以说,因为国内电影的制作成本偏低,票房是单一的市场回报来源,电影的衍生产业和多渠道交易目前在国内尚处于空白,个人觉得香港监制制度的改良版在国内是适用的。如果刻意去模仿好莱坞的制度,在尚无明确的目的之前,盲目追求所谓的制片人中心制,那么往往制度无法建立,反而会增加了扯皮,甚至会导致外行指导内行的结果。所以这个回答,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项目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