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6 23: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2:24
我们所怀念的大部分是美好的记忆,是温暖,归属,稳定,还有连接。这些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缺乏的,是身心俱疲后渴望得到的东西,因此,怀旧也是缓解焦虑的方式。比如床单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玩具或者安全毯,当我们去接近这样回忆时,会产生一种稳定感,安全感,感受到小时候物质贫乏但人际连接紧密,人情社会温暖,*差距小,事实上是对过去社会形态的怀念。
提问:有一组回顾性的研究数据显示,2002年度的中国的焦虑症患者是1992年度的4倍左右,也就是十年间患者人数增长了3倍。焦虑症人群为何会越来越庞大?为什么看上去当代人的焦虑感更强?
汪冰:92年时,社会对焦虑的关注度,人们自身对焦虑的认知度都不高,现在“焦虑”一词已经越来越流行,反映在研究数据上,焦虑症患者的人数在增加,这种变化与时代背景有关。
更深层的原因是,今天国人的焦虑很大程度来源于社会发展转型所带来的不适应。我们能感受到,旧的秩序不存在或受到挑战,新的秩序尚在建立或仍不成熟,一切都在变化中。过去我们有*、单位,如今我们不再有组织,市场经济把每个人抛向了更自由的空间。
在我看来,自由与焦虑是同义词。自由也就意味着做决定,做选择,为自己负责。我们父辈的生活是被安排的,70后、80后这代人比上一代更加不易。因为他们成长在70、80年代,应对压力却是在90年代和2000年以后。父母过去的生活环境与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成家立业后所面对的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前后对照强烈。当用小时候养成的心理调节机制去应对今天所面临的种种压力时,很多人会觉得乏力,无所适从。
今天,社会比较的范围也在扩大,过去我们跟村里的小王小李比较,现在我们可以跟全国首富,甚至富比世做比较。看到街上很多好车从我们身边过去,这种 *** 和比较也会让人产生焦虑。
当社会价值观单一化,成功标准唯财富论时,对人精神上的挤压和机会的不均等也成为引起焦虑的重要因素。
社会变化之快同时加重了焦虑,今天的潮流趋势可能到明天就落伍了。
我们怀念的正是身心俱疲后所渴望的
提问:最近,微博上网友在争相晒国民床单,就是一条我们小时候每家都有会有的床单,包括之前热映的电影《那些年》,都引起网友很大的共鸣,这些被称为共同记忆的东西与时代的焦虑有什么关系,他们对于这一代人又意味着什么?
汪冰: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时代怀旧变的越来越早。本来应该是50、60岁开始做的事,现在20、30岁的人就开始怀旧。这意味着过去的30年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60年,这种错觉正来源于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70,80年代的人来说,他们的成长跨越了两个世纪,这段成长过程恰好是中国人经历前后变革的时期。怀旧越来越早意味着变化对每个人来说太快,快到我们跟过去发生断裂,快到没有联系。
焦虑的背后关乎与对未来的预期,有对未知不确定的担忧。如果未来的秩序是未知的,对未来的希望不能落定,没有稳定和踏实感,人人都是焦虑的,也会永远生活在焦虑中。
我们所怀念的大部分是美好的记忆,是温暖,归属,稳定,还有连接。这些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缺乏的,是身心俱疲后渴望得到的东西,因此,怀旧也是缓解焦虑的方式。比如床单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玩具或者安全毯,当我们去接近这样回忆时,会产生一种稳定感,安全感,感受到小时候物质贫乏但人际连接紧密,人情社会温暖,*差距小,事实上是对过去社会形态的怀念。
经济发展和国民幸福感如何平衡
提问:按照这个趋势,我们的下一辈,或者再下一辈,他们的焦虑感会不会更强?
汪冰:社会和社会中的人有一定匹配性,90后、00后作为泡在高焦虑社会中长大的孩子,从小经历和接受快速变革,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应对能力未必如我们所想,他们或许有更好的应对方法,对此我报以乐观的态度。不过总体而言,中国人的社会焦虑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提问:由此看来,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整体焦虑的时期。
汪冰:今天,我们国民的心态正如几十年前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也曾有过焦虑和误区,只是他们已经找到自我的位置,知道足够是多少,那个时代也已经过去。中国人目前还处于“没够”的状态,人们还活在饥渴和不满足中。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的经济发展足以让我们填满需求,也许那个时候,我们能够慢下来,不再那么焦虑。
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这么快的发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一定要保持这么高的速度,也许我们可以让社会更和谐,经济上也能带来更长远的增长。
在幸福指数排名上,我们国家可能要比一些GDP指数没有那么高的国家低。比如不丹,幸福指数排名非常靠前,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国民收入并不高,但国民普遍不焦虑,人和自然相处很和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2:24
我们所怀念的大部分是美好的记忆,是温暖,归属,稳定,还有连接。这些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缺乏的,是身心俱疲后渴望得到的东西,因此,怀旧也是缓解焦虑的方式。比如床单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玩具或者安全毯,当我们去接近这样回忆时,会产生一种稳定感,安全感,感受到小时候物质贫乏但人际连接紧密,人情社会温暖,*差距小,事实上是对过去社会形态的怀念。
提问:有一组回顾性的研究数据显示,2002年度的中国的焦虑症患者是1992年度的4倍左右,也就是十年间患者人数增长了3倍。焦虑症人群为何会越来越庞大?为什么看上去当代人的焦虑感更强?
汪冰:92年时,社会对焦虑的关注度,人们自身对焦虑的认知度都不高,现在“焦虑”一词已经越来越流行,反映在研究数据上,焦虑症患者的人数在增加,这种变化与时代背景有关。
更深层的原因是,今天国人的焦虑很大程度来源于社会发展转型所带来的不适应。我们能感受到,旧的秩序不存在或受到挑战,新的秩序尚在建立或仍不成熟,一切都在变化中。过去我们有*、单位,如今我们不再有组织,市场经济把每个人抛向了更自由的空间。
在我看来,自由与焦虑是同义词。自由也就意味着做决定,做选择,为自己负责。我们父辈的生活是被安排的,70后、80后这代人比上一代更加不易。因为他们成长在70、80年代,应对压力却是在90年代和2000年以后。父母过去的生活环境与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成家立业后所面对的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前后对照强烈。当用小时候养成的心理调节机制去应对今天所面临的种种压力时,很多人会觉得乏力,无所适从。
今天,社会比较的范围也在扩大,过去我们跟村里的小王小李比较,现在我们可以跟全国首富,甚至富比世做比较。看到街上很多好车从我们身边过去,这种 *** 和比较也会让人产生焦虑。
当社会价值观单一化,成功标准唯财富论时,对人精神上的挤压和机会的不均等也成为引起焦虑的重要因素。
社会变化之快同时加重了焦虑,今天的潮流趋势可能到明天就落伍了。
我们怀念的正是身心俱疲后所渴望的
提问:最近,微博上网友在争相晒国民床单,就是一条我们小时候每家都有会有的床单,包括之前热映的电影《那些年》,都引起网友很大的共鸣,这些被称为共同记忆的东西与时代的焦虑有什么关系,他们对于这一代人又意味着什么?
汪冰: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时代怀旧变的越来越早。本来应该是50、60岁开始做的事,现在20、30岁的人就开始怀旧。这意味着过去的30年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60年,这种错觉正来源于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70,80年代的人来说,他们的成长跨越了两个世纪,这段成长过程恰好是中国人经历前后变革的时期。怀旧越来越早意味着变化对每个人来说太快,快到我们跟过去发生断裂,快到没有联系。
焦虑的背后关乎与对未来的预期,有对未知不确定的担忧。如果未来的秩序是未知的,对未来的希望不能落定,没有稳定和踏实感,人人都是焦虑的,也会永远生活在焦虑中。
我们所怀念的大部分是美好的记忆,是温暖,归属,稳定,还有连接。这些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缺乏的,是身心俱疲后渴望得到的东西,因此,怀旧也是缓解焦虑的方式。比如床单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玩具或者安全毯,当我们去接近这样回忆时,会产生一种稳定感,安全感,感受到小时候物质贫乏但人际连接紧密,人情社会温暖,*差距小,事实上是对过去社会形态的怀念。
经济发展和国民幸福感如何平衡
提问:按照这个趋势,我们的下一辈,或者再下一辈,他们的焦虑感会不会更强?
汪冰:社会和社会中的人有一定匹配性,90后、00后作为泡在高焦虑社会中长大的孩子,从小经历和接受快速变革,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应对能力未必如我们所想,他们或许有更好的应对方法,对此我报以乐观的态度。不过总体而言,中国人的社会焦虑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提问:由此看来,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整体焦虑的时期。
汪冰:今天,我们国民的心态正如几十年前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也曾有过焦虑和误区,只是他们已经找到自我的位置,知道足够是多少,那个时代也已经过去。中国人目前还处于“没够”的状态,人们还活在饥渴和不满足中。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的经济发展足以让我们填满需求,也许那个时候,我们能够慢下来,不再那么焦虑。
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这么快的发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一定要保持这么高的速度,也许我们可以让社会更和谐,经济上也能带来更长远的增长。
在幸福指数排名上,我们国家可能要比一些GDP指数没有那么高的国家低。比如不丹,幸福指数排名非常靠前,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国民收入并不高,但国民普遍不焦虑,人和自然相处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