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47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05 14:12
上元节是中国情人节吗
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是很正确的说法。
中国情人节是上元节还是七夕节
都说中国的情人节是“七夕节”,也就是农历七月七,但其实元宵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
为什么说元宵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呢,在古时候,男尊女卑,尤其是未出阁的女孩子,一年到头是不允许出门的,唯独元宵节可以出门赏花灯(三月初三上巳节,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女孩成人礼,当然也可以出门),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给了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而在七夕这一天,咱们凡间女子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久而久之,七夕节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但是这一天,也只是乞求爱情,并没有走出大门寻求爱情。
上元节有什么意义
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意义。
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
元宵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公元前108年,汉文帝平叛胜利,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就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西汉时代,就有了简单的庆祝活动,但还没有元宵挂灯的习惯,只是在正月十五日晚祭祀天帝。东汉时,明帝刘庄信仰佛家,命令官民在元宵节挂灯。这是元宵节挂灯的最早记载。因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普遍挂灯,故元宵节又称为“灯节”。
虽然灯笼起源于汉,但真正流行开来是在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5:03
七夕节在如今依然被称为中式情人节,可是在古代,七夕节则是被称为“乞巧节”,女子们会在这一天准备一只蜘蛛,希望它能在盒子里结网,一次来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而古代的情人节则是更多地体现在“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
元者,头也,初也,第一的意思。宵者,夜也。我们马上就要迎来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继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普天同庆!大家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
那时的女子,平时都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婚姻大事,只能盲婚哑嫁,由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杜丽娘一般,整日感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只能在梦里想想柳梦梅。
那时的男子,最爱对月抒怀,一心想着功名富贵、红袖添香。比如贾雨村,心里想着偶然回看他几眼的娇杏,自作多情地认作是“巨眼识风尘”,口里却只能吟些“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功成名就之后,方才抱得美人归。
娇杏因是丫环,所以没太多防闲,因此才被贾雨村看到。正经的闺阁小姐,多是庭院深深阁几重,根本不让外面的男子见到的。韩寿如果不是身手矫健,善于飞檐走壁,想要窃玉偷香,纯属痴人说梦。
每年,有且只有那一天,年轻女孩可结伴游玩。单身汪们早早吹起了冲锋号,收拾打扮停当,便开始在香车宝马、花灯笑语中穿梭寻觅,大肆海选心上人。
女孩儿们,又何尝不小鹿乱撞,渴望着一次浪漫的邂逅!一个个美钗华服,秋波流转,笑语盈盈!只想遇一潘郎,引他上前相认,续那前世尘缘!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词作里再现了元宵灯会上的大型相亲会。春风吹暖,烟花绚烂,吹落如繁星,飘散似细雨。大路两旁,香车宝马,人潮熙攘,闺秀佳丽,骋目盈怀。耳畔眼际,凤箫传情,玉壶辉耀,狮舞龙飞,热闹非凡。
尽态极妍,美不胜收,目不暇给!心中偏爱那一人,装饰美丽,面容如画,更兼姿态纤巧,声娇语媚,幽香盈袖,动人心肠!只是秋波那一转,便隐入人群之中!
这厢抓耳挠腮,后悔不迭。偶一回头,心上人正站在那空疏的地方!或者,她也偷偷喜欢上了这个男子,拣着人少处,好让他看到呢!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代的另一位诗人欧阳修,则在《生查子·元夕》里,用他的清词丽句,记载了一个元宵节发生的爱情悲剧。
去年元宵,良辰美景,灯火通明。一双小儿女,打着看灯的幌子,相约在那水边桥头。柳枝垂,月初悬,灯尚未全亮,热恋中的人儿等不及了。好不容易守到黄昏,两人便急急出门。
大街上,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彩灯如画,两个痴情人,眼里心上,却只有对方。那一夜,月正明,灯正好,情正浓。
今年元宵,月亦圆,灯亦好,伊人何处?只剩这男子,空落落地伫立水边,望月伤怀,抚柳思人,徒留伤悲。
或许是时空阻断了恋情,或许是爱人嫁作了他人妇,或许是爱人随家人远迁他处。这男子,空换了一身春衫,说不尽的风流潇洒,伊人却没法看到!眼看着灯火阑珊、游人散尽,自知无望的男子,泪满襟袖!
尽管元宵节是古代男女私会的好日子,但并不是古代的情人节喔。有人说,元宵节是古人的光棍节,专门解决婚姻大事的。有人却说,明明是古代的有情人,搭乘了元宵节的顺风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5:03
在古代情人节是元宵节,严格的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是比七夕节要胜出的,在古代平常的女孩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也正是元宵节,为古代的女孩子创造了一个优幽会情郎或者结交才俊的机会。他们也可以在这个时候互诉衷肠。
在古代元宵节可以称为情人节,是因为古代的宵禁制度产生的结果。这个制度自周代就实行了,百姓的夜晚是不可以随便出行的。因为有这样的制度,再加上封建礼仪的束缚,古代女性外出活动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般都是留在家里。所以他们不是亲戚关系的,男女是很少有机会相聚的。而在有一天,也就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出入。也真是这样,他们才可以结交到自己喜欢的人。所以古时候把元宵节称为情人节。
在唐朝的时候,本来很多皇帝就喜欢元宵看灯也是非常喜欢亲自参加的。也正是这样,唐朝女性在*的组织下也积极的参加元宵关灯的娱乐活动,甚至连宫女都是可以外出的。从此以后元宵节张灯关灯一直是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在宋朝的时候,也是在元宵节这一天对女性的出游没有严格的*,不论男女老幼,或者身份高低,都是可以参加这种活动的。在古代的青年男女都是听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本就很少有交往的平台,所以元宵节的开放也就成了青年男女去寻找爱情的良日。
在古时候的元宵节晚上,一些青年男女在街头上借着赏灯的名义会用眼角的余光看异性,一旦看上心仪的人就会自报家门如果有眼缘的话,就会回家以后向各自的父母禀告父母,就可以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来走一下,让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3 15:04
古代情人节是七夕节。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从鹊桥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七月初七当晚,女子,特别是未出阁的女子要向织女“乞巧”,以求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因此,七夕这一天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被赋予了“爱情美满”和“心灵手巧”的两种内涵。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