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于”、“与”的“定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3:12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5 19:55



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说文解字》:“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有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在结尾部分做疑问词时实通“欤”,表示反问或疑问。
一、连词
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2.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等。
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
二、介词
“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按: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
2.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同……(相比)”等。
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报任安书》)
3.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可译为“为”“替”等。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而省略。
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将进酒》)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
4.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可译为“随”,或仍作“与”。
例: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
5.表示对宾语所表示人、事、物的处置或使令。可译为“将”“把”“使”等。这种用法唐宋期间较多见,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此种用法。
例: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集·新制绫袄成》)
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君即指大裘,言将大裘覆盖之也。”
〔辨析〕如何分辨介词“与”和连词“与”,这里提供两点供参考:
第一,“与”字前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介词“与”前有修饰成分“不”“欲”;连词“与”前一般没有修饰成分。
第二,“与”字前后的成分属于不同词类的,是介词,如“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短文两篇》)”,“与”字前后成分分别属于代词和动词;连词“与”连接的双方属于同一词类,如“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与”字前后成分都属于名词。
三、副词
通“举”,用在谓语前,表示在某一范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等。
例: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四、语气词
1.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以引起下文的作用,常常几个“与”字排比运用。可译为“吗”“么”等。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等。
例:①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
五、〈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给予,授予。
“与之璧,使行。”——《左传·僖公七年》
“与斗卮(zhī)酒。”(斗卮,盛一斗酒的大杯。)——《史记·项羽本纪》
(3)结交,亲附。
“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苟子·王霸》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齐语》
(4)对付
“庞 火爰 易与耳。”——《史记·燕召公世家》
(5)赞许,赞同。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与,赞许。)——《汉书·翟方进传》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与,赞同。)——《论语·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
〈引〉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一》
(6)另见 yú;yǔ
常用词组
◎ 与会 yùhuì
[participate in a conference] 到会
◎ 与闻 yùwén
[have a participant's knowledge of] 参与并知道[内情]

一种逻辑算法,常在计算机中以“与门”的形式存在。表示为:AND。
输入 输出
1 1 1
1 0 0
0 0 0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5 21:13

一般情况下,“于”表归属,表方位的,非同级关系;“与”表事物间关系,是同级关系间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5 22:48

于:介词
与:连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26 00:39

简而言之 于 就是在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
与 就相当于和的意思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QQ空间里的好多东西怎么删不掉阿 我想把QQ上的文件全删掉,为什么有的删不掉呢。 4M宽带为什么有1M的下载速度 有什么办法治疗牙结石?还有晚上牙龈出血?有什么食物可以补充营养?曾经... 红米Note2开机以后不显示桌面但是有图标下面三个键都不好使您知道怎么... 红米Note2,酷我音乐盒桌面歌词没有,已经设置了,悬浮窗什么的也点... 大神们, 帮忙把下面文字翻译成英文吧! 急~~~ 机器君就算了 多谢啊 O... DIN 54801-2006 是德国什么标准 我想问一下" high melt viscosity at low shear rates"是什么意思? 请问谁有《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说的“我一定会回来的”,和懒羊... 在上下五千年《信陵君救赵》中你从那些句子感悟到信陵君是具有怎样特点的人,为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愚公移山课后注释 重点词语解释 古文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辞"什么意思?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 虚词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的于什么意思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中所以是什么意思 《史记.魏公子列传》的翻译 任政于齐和请救于魏句式一样吗? 信陵君列传原文 悬赏20分 列文言句子句式不同的的一项 A.请救于魏。 B.与齐战于桂陵。 C.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虚词的用法 公子闻之,往请的请是什么意思 《信陵君留赵》原文及翻译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请救于魏 状语后置吗 请救于魏是什么句式 交了三个月医保怎么办 在淘宝上买鞋怎么去毒上鉴定,是卖家鉴定吗? 哈罗单车融资的投资方是谁? 哈罗单车融资是怎么回事?哈罗单车融资多少钱? 哈罗单车完成融资了吗? 哈罗助力车是谁投资的? 哈罗单车完成了近10亿的融资了吗? 哈罗单车融资3.5亿美元惹马化腾吐槽,其指责有道理吗? 哈罗单车获10亿融资对单车行业有何影响? 哈罗单车发展情况如何 哈罗单车有没有可能与ofo合并? 它却逆市再融7亿美元,哈罗单车到底有什么核心竞争力 哈罗单车是如何逆袭的,对我们创业有什么指导意义? iqooui怎么开启双闪充? EXCEL表格中序号为A1-1到A10-10这种方式的序号怎么排序才能正确... 在农业银行,手机银行app上怎样绑定云闪付? 农行云闪付是在农业银行aPP使用吗 农行信用卡能绑定云闪付吗? 有了云闪付,是不是就不再需要各大银行的APP啦? 下载了云闪付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农商银行的所有银行卡都能绑定使用... 农行云闪付现在可以绑定借记卡了吗? 农行卡怎么开通云闪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