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1 08:1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22:30
周朝的官制是在商代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形成了一套庞大的管理组织和制度。辅佐周王治理国家的。相传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其职责是总管百官。权力最大。三公之下。朝廷中最高的*是卿士。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周朝还设有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在地方机构上。实行的是封建诸侯制。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形成世卿世禄制。这一*对于稳定和巩固周初*政权的统治。促进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各诸侯国势力强大。王权相对削弱。终于导致春秋时期诸侯互相兼并争霸的局面。官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22:31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作为一个国家最高*象征的国君名号,有种种不同。按照西周时制度,周天子称“王”,受封的诸侯国君有公、侯、伯、 子、男的不同称号,是周时的“五等爵制”。当然,就是西周时,除周天子称王外,边裔地区一些小国君长在国内也自称王。进入春秋以后, 除周天子仍称王外,楚国国君在春秋早期楚武王时开始称王,晚期的吴国、越国国君也称王,但是在中原的诸侯国家还是恪守着周时旧制,按封爵的爵位高低以公、侯、伯、子、男相称,如齐、晋、秦、鲁、宋、卫 等国君称“公”或称“侯”,郑国国君称“伯”,邾国君称“子”,许 国君称“男”等等。追问国内的详细官衔,*制度,体系追答就是高一级的能管所有的下级,并不是像国外的某个时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官衔为:公、侯、伯、子、男。最高级的是王。制度就是上级可直接领导所有的下级。
参考资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22:31
http://tui.qihoo.com/28594628/article_2264164.html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22:32
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