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起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2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8 11:43
【我在写关于经济危机的报告~~搜到了一些原因,跟你分享,其实百度知道李询问这个问题的很多,我没从那里面给你cv,这是我做也会引用到的一些】
一、长期的股票漏洞产生长期的股票*。
二、长期的次贷危机和长期的不良资产。
三、美国是世界上经济霸主已经动摇,美元是全世界公认的流通货币不复存在。
四、美国*印制的美元太多,造成长期的资本透支严重。
五、全世界各国大量印制本国抄票,造成货币量过剩。更严重造成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
六、重复建设、重复企业、重叠的抄票、重叠的次贷产生重叠的漏洞。
【下面还有个长篇的~~我觉得这个写的很~~看到了中国自身的缺陷,上课的时候老师曾说,国外众多学者都会再说,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中国的发展。但中国不发展危机就不会产生么,那是笑话,危机产生经济全球化各国家都有责任,推卸给中国,那真是不负责任啊,明显地眼红嫉妒心理作祟。下面这个我是从一个博友哪里那的,但不知道他是从那摘得~~重要是针对中国国内产生危机的原因】
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但今年却变成席卷中国的经济危机,许多人将其归为外部因素的影响,然而虽然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看到其根源还是在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这场危机从2006年就开始显现的苗头,许多中国企业,特别是许多民营企业纷纷转战房地产、股票市场,雅戈尔转战房地产,海尔成立房地产公司,国美动辄几十亿的资金打新股。然而,危机苗头并未引起中国*决策层的注意,在房地产泡沫无以为继的影响下,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出口快速萎缩的打击下,这种危机的苗头就迅速升温,向全面经济危机转化。
中国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当然这里只是将推理的过程局限在经济因素的范围内,就是中国采取的压低要素价格,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等要素的价格的经济发展路径。低廉的劳动力,长期低于通胀水平的名义利率,低廉的资源价格,使得投资的回报率相对较高。
投资回报高激发了投资的热情,中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GDP中投资的比例逐年升高,1982年中国GDP中投资的比重只有不到27%,到了2007年,投资已经占到GDP的40%。然而,低廉的要素价格意味着本土市场需求的不断萎缩,GDP中居民消费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82年到2007年中国GDP中居民消费的比重从52%下降到35%。扩大的投资形成了不断膨胀的产能,而低廉的要素价格导致居民消费不断萎缩,不断膨胀的产能和不断萎缩的消费之间的矛盾只能通过继续投资和对外出口消化,这样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加,净出口占到GDP的比重从1.63%上升到8.88%,中国外向依存度超过了60%。
出口毕竟只能消费部分中国本土产能,当遇到外围经济体的严重影响时,中国经济就会遇到严重危机。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中国的困境就是一个前车之鉴,然而,中国*并未意识到或是出于利益集团的驱动,来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改变中国这种消费积弱的经济现状,而是采取了饮鸩止渴的短期措施来刺激经济,当然,中国*提出了三大刺激经济的方案:商品房改革,让居民掏钱购房,发展房地产;医疗*改革,让居民掏钱看病,拉动医药行业发展;教育产业化,让居民掏钱上学,推动教育产业。这三大改革,让居民从口袋中掏钱,对于短期内摆脱出口不振的经济困境,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然而,从长期看,这就是饮鸩止渴的当代典型,三大改革导致居民生活成本飞速上升,使得人们更加无力消费,再加上人们对于养老的担忧,居民消费能力更加积弱,从长期来看,这三大改革的负面影响更加深远,房地产泡沫导致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大大提高了城市化的门槛,不利于中国经济的成长;医疗改革削弱了人们抵御疾病的能力,拖累劳动力整体素质;教育产业化则是间接剥夺了中低收入居民受教育的权利,导致劳动力素质一直徘徊,而各地不断出现的“弃学”现象,“读书无用论”的再次袭来体现了这一措施对于劳动力素质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三大改革致弊于当今,又贻患于后代。
此次的经济危机要比97年金融危机更加严重,一方面是低要素价格的发展路径导致的生产消费矛盾更加激烈,另一方面还在于中国愈发的外向化,97年之前中国净出口只占到GDP的2%不到,而如今这个比重已经接近了9%;97年中国的出口外向度只有17.7%,如今这个比例已经达到76%。10年来,中国经济的不断外向化意味着将中国经济暴露于世界经济的风险中,而且,中国货币当局的强制结汇制导致高额外汇顺差带来的不是居民实物资产的膨胀而是中国经济体充斥的流动性。中国的货币供应量长期高于同期GDP增速,而且,从2006年开始,M0、M1、M2开始加速(如图4),基础货币供应量从07年开始甚至突破30%的增速。
充沛的流动性并未掌握在居民手中,而是多被*掌握,从1991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中存款中的居民储蓄比重经历了一个上升到下降的过程,1991年居民储蓄占金融机构存款的比重在55%左右,到了1997年这个比重上升到58%,之后随着三大改革的逐步推进,这个比重一直下降,时至今日,金融机构存款中只有不到45%来自于居民储蓄,十年中居民储蓄失去了1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存款比重的上升,97年,*存款(包括财政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徘徊在3%左右,今天这个比重已经超过11%,十年内比重上升了将近3倍。而企业存款十年内并未有显著的变化,十年来企业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一直在三分之一左右摆动(如图5)。这种比例的变动,从具体数额上来看,显得尤为突出。10年来,*存款增加了25倍,而居民和企业存款相应只增加了不到6倍,两者相差何其大。
因此,10年来,中国*为了消化产能大力鼓励的出口并未为居民创造实际的购买力,反而进一步恶化了经济成果的分配结构。同时,中国*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充沛的流动性在2006年开始显现它的威力,房屋、股票等资产价格如火箭般速度飙升,中国股市的代表性指数上证综指从900蹿升到6200点,大中城市的房屋价格节节攀高。这种资产泡沫吸引了众多的企业转战房地产市场,甚至股票市场,这就有了前面所说的民营资本的乱象。
而这种流动性推动下的资产盛宴注定是一种泡沫,在面对不断萎缩的居民购买力面前,注定将会破灭。于是,美国次贷危机成为这种泡沫破灭的导火索。泡沫的破灭直接将诸多之前被泡沫掩盖的经济问题暴露出来,形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危机。
【直接来说危机产生时美国次贷危机,引起金融危机,再到经济危机,但根本原因,多方面不良流动的积累造成了现在全球的结果,刚次看到一个人说,经济危机-策划-拯救-结果-更恶化的经济危机,或许可以来嘲笑某些自以为是的西方x】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8 11:44
一,这场金融危机的性质
1,危机的性质是*。用预期收益向银行抵押贷款;银行再把贷款转让给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再打包成抵押债券,向投资者发行;金融机构再向投资者提供避险工具;避险工具再打包发行,形成违约掉期交易。这一系列的买卖完全是建立在未来预期收益的基础上,没有丝毫实际资产做基础,由于每个环节都具有收益,有收益就具有资本性质,就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买卖,于是形成了庞大的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预期是真实的,就没有风险,并且对于个体来讲随时可以变现为实际资本。如果预期收益是虚假的,信用资产就是纯粹泡沫,随时都会化为乌有。
2,预期收益抵押贷款替代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变革。固定资产抵押属于富人金融,因为穷人没有东西可抵押;预期收益抵押则属于穷人金融,穷人只拥有未来。可以说,与证券市场相联系的抵押债券、股份制和衍生金融工具等,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创新,奠定了世界一体化的大同基础。股份制实现了资本社会化,实现了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了利益共同体,实现了无成本调节。衍生品市场把风险变成了可控产品和产业,让人们能够调节未来供求关系,在生产过程之外实现资源配置,避免了配置失调的资源浪费。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大众经济的基本内容,并迫使社会开始向大众*转变,是继农业*、工业*之后的人类历史上第三次伟大飞跃。
3,这场金融危机是大众经济和现有制度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就经济基础来讲,与精英统治制度发生了矛盾,大众预期和大众资金决定金融资产的变化,可是操控大众预期的却是不受约束的少数精英,现有的精英控制社会必然把大众经济变成了欺诈大众的经济。另一方面就经济管理方式来讲,与人类原有经济管理方式发生了矛盾。如同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们仍然用填饱肚皮的原则管理工业经济一样,现在人们仍然在用实体经济的逻辑来管理虚拟经济。当初农业社会的逻辑是只要老百姓能填饱肚皮社会就会稳定发展,进入工业社会后人们仍然沿用这个逻辑来管理经济,把老百姓*在填饱肚皮的范围之内,压制老百姓的消费能力,结果形成了生产过剩危机。生产过剩危机迫使人们开始用供求平衡原则来管理经济。当信贷消费出现以后,信用本身就是在增发货币,把未来需求全部变成了现在需求,需求不再只是现实需求,变成了建立在预期收益基础上的需求,这就造成了需求的极度泛滥,特别是滥发美元加剧了需求的无限膨胀,为了避免滥发美元造成供求失衡,就创造了庞大的资本市场来买卖美元,目前世界货币的98%以上在用来买卖货币,而不是买卖商品。货币和信用的无限膨胀完全建立在未来预期收入上,当人们所能预见到的预期收入枯竭了,大量信用产品自然变成了纯粹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也就爆发了。可以说,欧美国家近20年的高消费就是建立在透支的基础上,一是通过信贷消费纵向透支未来,二是通过滥发美元横向透支世界。主要是透支中国,透支了中国的资源,透支了中国的福利,透支了中国的收入,透支了中国的健康。从本质上来讲,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在金融创新基础上的虚拟经济纯粹是一种欺诈经济。
4,金融危机爆发之猛烈是由价格决定供求的原理决定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同,实体经济是供求决定价格,虚拟经济则相反,是价格决定供求。股票市场就是典型,价格一跌,人们就恐慌抛售,此时股票供给无穷大,需求就无穷小;相反,股价一涨,大家只买不卖,又会造成需求无穷大,供给无穷小。这就决定了摆脱危机也要依靠公众预期,只要大家预期明天会更好,所有金融产品就都会稳定。这就要求必须实行大众*,要由公众直接管理精英管理*。
5,如同生产过剩危机是私有制的丧钟一样,金融危机则是精英统治的丧钟。本来股份制和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伟大*,可是在精英统治下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如同工业社会本来是伟大*,却给工人带来巨大灾难一样。比如预期收益决定价格,把时间纳入财富再分配过程,都是大众经济的伟大变革,可是在精英社会却变成了少数人掠夺大众财富的金融手段。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同样如此,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会形成财富的统一分配,现代证券市场也为这种统一分配创造了条件,可是现在却成为少数国家透支世界多数国家财富的一种掠夺手段。大众时代与精英统治形成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人类已经进入大众时代,仍然采用精英统治方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危机和动荡,虚拟经济本质上是大众经济,只有采用大众经济制度和大众*制度,才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这场危机是虚拟经济时代的第一场危机。
二: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建立起的美元本位制就是美国靠着运用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建立起的一整套货币博弈规则。
特里芬悖论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如果美元要成为世界货币,那么就必须保持经常项目下的贸易赤字,让美元流出美国,使其他国家能够获得足够的美元;但是,随着美元的流出和赤字的持续增长,美元持有国对美元能否稳定的信心会产生动摇,一旦有波动,就会恐慌性抛售美元换取黄金。这一“信心与清偿力”的两难命题,就是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其后十几年间发生的10次美元危机,证实了特里芬论断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