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0:49
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型学习(转载论文)默认分类 2007-06-12 17:48 阅读33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in Higher EcationZHANG Jian-liAbstract: The main way of learning is reading, while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research is writing, and writ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creativity. In college ecation in China,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should be promoted and cultivated. This can be achieved by reflective independent reading and mutually-beneficial co-operative reading, followed by some writing activities with a view to deepening learn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e present higher ecation in China should lay emphasis not only on the correct concept of scholarly research, but also on practical ways of achieving the aim.Key Words: higher ecation; scholarly research;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creativity; writing 摘 要: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读书,研究的重要方式是写作,而写作与创新密切相关。在大学教学中,应提倡和培养研究型读书。这包括周密而审视的独立式读书法和互惠的合作式读书法。这样的读书还可以配以一些写作活动,来进一步深化学习与研究。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不仅要强调理念上的正确治学之道,更要注重其方法,将其落到实处。关 键 词:高等教育;治学之道;研究型读书;创新;写作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06)收 稿 日 期:2005-07-28作 者 简 介:张建理,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和国际交流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一、学习与研究学习可定义为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知识或技能等。人类通过千百万年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探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后人来说非常可贵,它免去了现代人做任何事物都得从头做起的艰辛,颇有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感觉。接着这一比喻,后人为了乘好凉就得了解这棵大树的体积、质地和构架等等,这就是学习。随着前人知识的积累,现代社会里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很多知识和技能很难掌握,需要很高的智力和技巧,很多耐心和时间。比如,很多人学习一门外语断断续续用了十多年,结果可能仍感到不十分满意。然而研究比学习更难。研究可定义为探求事物的*、性质、规律等。这一定义意味着现存的知识不是十全十美的,还需人们不断地探究而加以完善。而如哲学家早已指出的那样,这一过程是永恒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真理。事实上现代人的知识、技能就是前人不断探求,不断研究的结果。为了进一步完善知识,我们必须继续这一进程。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就必须学习。只有掌握了现存的知识,我们才有能力去做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很明显,学习先于研究,研究难于学习。如果我们能将学习和研究相结合,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是大学外语学院的教师,十分关心本行的教学。在当前比较急功近利的主客观形势下,据陈俊林的调查,“我国当代外语[专业]大学生几乎没有受到过科研的训练,无科研意识,也无科研能力。”[1] 笔者亲历的也是这种情况。并认为起码很多文科教学的情况也是如此。因此笔者针对上述情况一直在尝试一些措施。现将一管之见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不仅对文科教学,对其他学界也有所启发。二、读书与写作学习主要是吸收、获取,在现代教育中,典型的具体学习方式可统称为读书。研究主要是理解,推理,并进而产生新知识,具体的研究成果一般是通过写作来体现的。本文即主要论述读书如何与写作相结合。重点在读书,不在具体的写作要领。另外,本文的写作并不只指写文章,也表示勾划和做笔记。在大学学习阶段,有更高层次的知识需要掌握,读书自然很重要。但是,首先,为了写作目的的读书会更有效。读书不是为了读书本身,而是为了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这样在阅读过程中思想会比较活跃,会更注意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读书效率会比较高,读后就有成就感。其次,读书的终极目标在于写作。大学生、研究生是未来的高精尖人材,他们在传承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知识及其体系,推动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但是,众所周知,典型的写作并不是重复所读的内容,写作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能力是指“对已积累了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2] 这种能力对人材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未来的发展靠传统知识的继承远远不够,只有靠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1] 可以说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研究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秦秀白[3]在讨论创造性思维能力时,列举了下面一些体现前者的亚能力:1)归纳能力(即从大量的重复出现的种种信息中寻找支配这些信息的特征和规律的能力),2)类比能力(即用一种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特征来类比另一种事物的对应性质或特征的能力),3)反驳能力(即通过某种异常现象对原有的看法或假设予以全部否定或局部修正的能力),4)形象思维能力(即凭借某种直观意象从事自由想象的能力)。5)健康的心理素质(即不畏权贵,不骄不躁,实事求是的态度等)。笔者认为,与本题最有关的最重要的是其中的类比能力和反驳能力。类比能力强的研究者能对阅读到的别人的理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去解释和解决其他问题。反驳能力强的研究者不盲从,善于思考验证别人的结论,并随时质疑。李政道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张后尘[4]也说:“对已有观点提出质疑,就是创新的开始。” 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是对具有“唯圣”、“唯书”、“唯上”特征的后馈性思维的反动,[5]这种思维和意识对沉浸在上述传统中的中国学者更应着重培养,因而显得更为重要。同读书、写作有关的另一问题是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这可以归结为“博”与“专”的问题。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古人之“专而不博则困,博而不专则废”深刻提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笔者以为,现代社会知识、信息浩如烟海,隔行如隔山。博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实际上,一个研究者在国家规定的*学科中也只能同时关注其中的几个课题或热点。因此在一定的广度下,大学生、研究生教育应该强调研究深度。只有充分掌握了某一领域中的知识,创新才有可能。也只有培养了创新能力,才有可能使专与博连动起来。这要在大学生阶段就抓起,并在研究生阶段加以强调。这一点在当前教育规模扩大,大学生、研究生扩招的形势下,尤其值得重视和提倡。三、研究型读书法在应该涉猎的范围内,可以粗略地分出四类文章,而应该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来区别对待它们。第一类文章是由于所涉及内容或所用技术手段自己不熟悉而难懂的文章。这类文章高深莫测,自己不会写,但值得了解。第二类文章是自己感兴趣、又有创意的文章。这类文章自己不会做,但很羡慕,想效仿。第三类文章是自己感兴趣也能写的文章。这类文章是值得了解和参考的。第四类文章则属于较肤浅,有缺陷的文章,平时不读,但偶尔可作讲评的文章。第二、三类该是读者自己能发挥和发展自己类比能力,并运用和培养自己反驳能力的文章,阅读这种文章读者能受到启发,或查漏补缺写出自己的文章。研究型读书可分为独立式读书和合作式读书两种。前一种读书法也可以有多人参加,而后一种一般有多人参加。独立式读书是将文章看作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一个信息载体,这个载体可以从下列八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为了*真笔者将这一过程表述为自我提问,分析的要点包含在问题中。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一论断我同意吗?对我有什么启发?2)文章运用了哪些理论、原则?我了解它们吗?利用它们还能解释其他什么现象吗?3)文章引述了哪些著作?这些著作和引文对我有益吗?哪儿可以找到它们?4)文章引用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充分可靠吗?对我的研究有用吗?5)文章从哪些角度对主旨进行了说明和发掘?对我有启发吗?还有更好的角度吗?6)文章的论证结构是如何的?作者为何要如此设计?还有改进余地吗?7)文章有条理,表述清楚吗?我可以再改进吗?8)文章的论证过程合理吗?有说服力吗?我能学到些什么?其中前五个方面主要同所传递的信息有关,后三个方面同篇章结构有关。读者如果带着要去做研究,要去写作意图的话,这两方面对他都很重要。在读书时,要用彩笔对重要语句随手进行勾划,在页边作评论和索引,较长篇幅的评论也可另外做在笔记本上。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检索系统,以使读过的文章在需要时能很方便地查找出来。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潜在论文题库”,将在阅读、思考时转瞬即逝的想法、思路及时有条理地集中贮藏起来,以备将来之用。在笔记过程中,要设法明确区别引述的观点和自己的评论,以方便以后的写作。所有这些看似事倍功半,实则恰恰相反。合作式读书可以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学生中展开。通过大家的参与,对问题提出多角度的解决方案,可以达到个人达不到的效果。具体方法主要可以有:1)布置学生读某篇文章,然后在课上来讨论该文的优缺点,以及改进措施;2)布置学生读两、三篇同一主题的文章,然后来比较它们的异同、优劣;3)提出一些问题或课题让学生分组在课后找文献并在课上来讨论、解决它们。这些方式可以和独立式读书法相结合,讨论的结果还可以由学生各自写成报告或论文,以产生更好的研究效果。四、与读书相结合的的写作与读书密切相关的写作可作为课程作业由学生来完成。读书报告可以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详细讨论,可以按上节中的讨论从多方面来进行剖析。注释性书单是列有涉及某一专题的论文、书籍名录,但所列的每一本书还要附有一些内容提要和个人评论。文献综述,顾名思义,是对文献中某一专题的综合报道,这可以看作是注释性书单的详细化。文献综述也可以只对有代表性的、水平较高的几篇论文进行综述,其他的只作简介或罗列题名。这种方法取了这两种写法的长处,扬了长避了短。这类与读书互动的学生写作如与教师指导互动,对培养研究能力,因材施教和最终的学位论文撰写均有好处[6],值得推荐。在写学期论文时,可以指导学生:1)对关于某一现象的种种研究加以综述,再作整合和改进;2)对某一理论进行介绍和解释,然后用新的证据来支持或修正这一理论。基于有目的、有方法的读书和思考,研究实际上早就已经开始了。五、余论周立伟[7] 将治学之道归结为六个字:志(有志则有为),勤(有勤则有才),识(有识则有求),恒(有恒则有成),法(有法则有能),创(有创则有新),非常概括。这是送给教师的,也是送给年青学人的。本文则着重在第三、五、六字上作了论述和拓展,希望有助于上述群体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1]陈俊林.科研教育与培养外语创新人才[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91-92.[2]戴炜栋.对我国外语学术研究创新的思考[A].张后尘.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C]. 2002, 1-4.[3]秦秀白.创新意识与治学态度[A].张后尘.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C]. 2002, 160-165.[4]张后尘.外语科研创新三题[A].张后尘.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C].2002, 99-111.[5]连淑能.外语科研的创新问题[A].张后尘.来自首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C]. 2002, 112-116.[6]张明非.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J].广西高教研究,1999, 1/48-50.[7]周立伟.笃学诚行 惟恒创新—谈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