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字谜的来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0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29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廋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著作。谜语就这样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30
字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廋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著作。谜语就这样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30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廋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内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容究谜语制作的专门著作。谜语就这样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31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歇后语的语言诙谐幽默,读了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