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4 15: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3:25
1988年,Glatz等人提出hFABP用作鼠类AMI的新型生物化学标志物。1991年,这一观察结果被Abe等人和Tanaka等人在人类中得到确认,表明人类hFABP可被用作一种对心肌梗塞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检测率的良好生物标志物。后来的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hFABP在症状发作后早期释放到血流中而且在20分钟后可以被检测到。最大浓度在胸痛发作后3-5小时出现,在20小时内恢复正常基线值。Kleine等人报告在症状发作后30-210分钟内诊断出AMI的灵敏度高于80%。2004年,Chan等人报告了对218位入院时伴随胸痛的疑似AMI患者进行的研究结果。对于在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入院的患者来说,在第一份监测样本中hFABP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72和67%)好于CPK (54和55%) 及cTnI (51和51%)。此外,对于入院后1小时被监测的样本,与CPK或cTnI测定相比hFABP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增加到100%。因此,连续两个样本hFABP监测可以在1小时内确定几乎所有患持续AMI的患者而且可以100%排除非AMI患者,不会有假阴性结果。对于其他心脏标志物比如CK-MB、CTnI和cTnT,据报道在症状发作后间隔0-6小时内检测出AMI的灵敏度约为64%。在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试验中,Nakata等人研究了133位到达急诊室时疑似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证明与肌红蛋白、TnT和CK-MB相比hFABP在症状发作后12小时内检测出ACS和AMI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对于ACS,hFABP的曲线下面积为0.936,肌红蛋白 0.862, TnT 0.734以及CK-MB 0.793;对于AMI,hFABP 0.907,肌红蛋白0.860,TnT 0.838 以及 CK-MB 0.880)。ROC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生物标志物中hFABP提供最强的诊断能力,尤其是在急性缺血事件的前6小时内,有助于快速危险分层和更早预测患者预后。
hFABP的早期使用可以克服急性胸痛早期心肌肌钙蛋白检测的陷阱。心肌肌钙蛋白在循环中越持久,可能越有助于急性心肌损伤的后期诊断。
在大多数研究中,用于诊断ACS的hFABP临界值是6.2 ng/ml,但是Nakata等人呈现的结果显示9.5和13ng/ml分别是更适于诊断ACS和AMI的临界值。hFABP通过肾从血流中排除。AMI患者尿液中hFABP浓度高于正常值。在症状发作后1.5小时内发现尿液浓度升高。进行了不同的动物研究以调查尿液中hFABP的浓度曲线。结果显示只有在冠状动脉结扎30分钟后hFABP才对AMI有诊断意义。市场上可以买到几种测量hFABP尿液浓度的试验。 但是,用尿液hFABP进行AMI早期诊断时必须谨慎因为结果可能受几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异常肾血流、灌注压力、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吸收和肾衰竭,可能低估或高估AMI的面积。
在肾衰竭患者中,基线梗塞前hFABP血浆浓度通常高于正常值因为肾清除率降低,血清浓度升高和循环时间延长。由于肌内注射、心脏电复律和心肺复苏术引起的骨骼肌损伤可能导致hFABP血浆浓度显著升高,也可能干预试验结果,使得AMI诊断更困难。只有少数研究评估了hFABP用于检测ACS的情况。Ishii等人比较了104位健康志愿者和165位胸痛发作后6小时内入院的患者。ACS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之间的hFABP(0.946, 95%置信区间(CI) =0.913-0.979)和肌红蛋白(0.895, 95% CI = 0.846-0.944) 的ROC曲线明显大于肌红蛋白/hFABP比率以下的面积(0.823, 95% CI =0.765-0.881)。在ACS患者中,hFABP灵敏度为81%、特异性86%和预测准确度84%。作者总结对于AMI早期诊断而言hFABP是比肌红蛋白更灵敏和特效的标志物。Tsuji等人观察到97位疑似ACS患者的hFABP浓度为3.5±1.7μg/l(正常范围值0.0-0.6μg/l和上限3μg/l)。在症状发作后3小时内和3-6小时之间被检测的91.4%(64/70) 和100%(111/111)样本显示AMI患者的血清hFABP水平高于正常值。在0-3和3-6小时之间分别有20% (8/40) 和66.3% (53/80)血清样本显示AMI患者的CK-MB活性呈阳性。Alhadi和Fox进行的先导研究初步结果表明hFABP可能在诊断不稳定心绞痛中起作用。Kleine等人报告说hFABP比CK-MB更适合作为AMI早期标志。
Abe等人在1991年报告说hFABP还对血栓溶解疗法后再灌注检测灵敏。他们表示血栓溶解疗法后30分钟hFABP比率基线升至>1.5与再灌注检测100%绝对准确度有关。血栓溶解疗法1小时后,准确度降低至94%。Ishii等人在1997年证实了这些结果,表示hFABP比率>1.8对再灌注检测的准确度在15分钟时为93%,在30分钟时为98%以及在60分钟时为100%。Groot等人给出了相同结果,证实了对于冠状动脉再灌注检测的检验高可靠性。
hFABP,由于AMI确诊后其在血清中的释放模式,也可用作为早期再梗塞检测的理想标志物。与以前的数值相比,血清中hFABP浓度快速升高表示再梗塞。只有达到最高血浆浓度后6小时hFABP才能充分灵敏地检测到再梗塞。
hFABP可用于梗塞面积的早期估计。1993年,Sohmiya等人在一个实验模型中证明了通过hFABP血浆浓度估计心肌梗塞面积与氯化三苯四唑染色之间的良好相关。Glatz 等人用CK-MB、α-羟丁酸脱氢酶替代氯化三苯四唑在人类中发现了相似的结果。用hFABP的主要优势是比用其他标志物更早完成ACS估计(hFABP24小时而CK-MB48小时)。 hFABP用于早期检测心肌损伤还被延伸到心脏手术。在心脏手术中松开主动脉钳夹后hFABP血清浓度比CK-MB和TnT更早达到最高水平。Suzuki等人证明hFABP在冠状动脉患者释放主动脉交叉钳夹后47.3±2分钟时达到最高值。Fransen等人表示围手术期心肌损伤可从有各种心脏疾病和手术的患者再灌注后0.5小时hFABP释放进血浆诊断出来。Hayashida等人发现hFABP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为松开主动脉钳夹后1.4±0.5小时,CK-MB为2.5±0.5小时而cTnT为6.6±1.3小时。Petzold等人早在再灌注开始后1小时确定了平均最高水平。Fransen等人和Suzuki等人也提到了这点,他们报告说围手术期心肌梗塞患者的一个hFABP水平模型等于常见病例。Petzold等人和Fransen等人关于“上升和下降模型”修改的观察报告已被其他作者证实。Adams表示,在心肌损伤的情况下,每个标志蛋白质都有一个典型的浓度模型,而且在缺少这种模型的情况下高血清水平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 Fransen等人指出在一组接受非体外循环手术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hFABP血清水平好像不受手术创伤的影响。
Hanegawa等人证明在他们的研究中,儿童手术前基线血清hFABP水平(平均值= 4.3±0.2 ng/ml)与以前报道的成年患者的(平均值=3.8±0.2 ng/ml)相似。另一方面,心肌损伤后儿童患者的血清最高hFABP水平比成年患者更易升高。在Hanegawa的文章中接受外科手术不包括心室切开术的儿童的血清最高hFABP水平在48和1,200ng/ml之间变化 (平均值= 260±25.7 ng/ml),但是Suzuki等人报告说*的水平范围是64.9-139.0 ng/ml (平均值 = 93.2±5.4ng/ml)。Toyoda等人暗示血清hFABP在儿科心脏手术松开主动脉钳夹后1小时达到最高水平。普遍认为hFABP释放量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是冠心病中重要的急性事件之一,它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UA)和心源性猝死(SCD),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但若能于发病后及早辨别高危患者并进行再灌注治疗,则病死率及预后会有明显的改善。其中,心脏标志物在ACS的诊断及预后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常用心脏标志物有肌钙蛋白(cTn,包括cTnI和cTnT),肌红蛋白(MYO)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由于ACS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的特点,因此选出特异性高的早期标志物,提早诊断,及时治疗对于ACS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1972年,R.K.Ockner 等人在实验中证实了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 FABP)的存在,主要表达在心肌、骨骼肌、小肠、肾脏、肝脏等组织中,参与脂肪酸代谢过程。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1988年首次被发现可作为心肌梗死标志物。因其分子量(14.9KDa),故可在心肌细胞损伤后(1.5h)快速释放至血液中,经肾脏代谢又可快速(24h)恢复至正常水平。
对比上述几种标志物在心肌损伤后释放至血液中的时间特点(见图1),发现在心肌损伤早期(6h内),h-FABP和MYO在诊断评估方面具有明显的时间优势。MYO 也是一种低分子细胞质蛋白,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中,炎症、局部缺血、SLE、休克、皮肌炎等亦可引起MYO血液浓度升高,其作为心肌细胞损伤的诊断指标特异性较低。而h-FABP相对于MYO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因此作为心肌损伤的早期标志物,h-FABP是较为理想的。
在急诊中,如图2所示,依据h-FABP浓度高低可有效评估AMI、心衰及不稳定心绞痛风险。而McCann等人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各种心肌标志物诊断效用时发现,联合采用h-FABP与初始(initial)cTnT作为诊断指标比二者单独诊断无疑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见图3)。
h-FABP同时也是对A C S 患者长期死亡率预测的重要标志物。Viswanathan等人发现在预测ACS患者18个月内死亡或心梗概率时,作为独立预测因子,h-FABP比cTnI具有更好的预估效力(见图4);而N.Kilcullen等人在预估ACS患者12个月后死亡率时发现h-FABP与cTnI联合预测,可有效鉴别出高危患者(见图5)。
Q-I (1.2~6.7ng/ml), Q-II(6.7~19.9 ng/ml),Q-III(19.9~54.0 ng/ml),Q-IV(54.0~2300 ng/ml)
cTnI cutoff值为0.06ng/ml,h-FABP cutoff值为5.8ng/ml
通过上述分析结果表明:
1)h-FABP在ACS发病早期可迅速释放到血液中,对于ACS的诊断具有时间优势,同时对心肌损伤具备高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符合率的特点;
2)h-FABP浓度在ACS长期预后中,可有效鉴别出AMI、心衰及不稳定心绞痛等不良事件的高危患者;
3)h-FABP与肌钙蛋白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敏感性,对ACS更具诊断价值。
作为心肌损伤早期标志物,h-FABP在发现初期由于仅能使用特异性较低的多克隆抗体进行检测,效果不佳。随着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h-FABP在AC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被广泛认可,
而其与肌钙蛋白的联合检测则是未来临床诊断中应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