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3 01: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6:56
文江隐龙
西汉立国之初,为防止异姓王专权,汉高祖刘邦曾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且稳定长久的朝代,汉朝在官宦百姓心中的烙印极深,汉室宗亲也因此有着超乎一般的凝聚力。所以当汉灵帝选任州牧时,以“刘室三牧”为代表的汉室宗亲毫无阻力的淘到了“第一桶金”,首先得以在乱世之中立足。
白马非马,盟非盟……
除了汉室宗亲外,东汉朝廷还有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那便是豪强地主。黄巾之乱与董卓之乱后,朝廷控制力急剧削弱,豪强地主借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朝廷册封的刺史与州牧自不待言,自封为刺史与州牧亦大有人在,东汉由此过渡到“州牧割据”时期。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图
刘焉、刘表所提领的益州、荆州距中原相对较远,同时又均采取了观时待变的战略;董卓擅行废立之事,挟天子而鞭笞天下,非一般诸侯可以比拟,所以“州牧割据”时代的“开幕式”,就交到了“二袁”手中。“二袁”指的是东汉末年出身于汝南袁氏的袁术、袁绍兄弟。与秦末*不同,光武帝刘秀立国所仰仗的是豪强地主,自此之后终东汉一朝,豪强地主阶层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董卓的心声
西汉时期,文帝、武帝渐渐发展出了一套“察举征辟制”以确保“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进入统治集团。“察举”指由皇帝指定举荐科目、由各级*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征辟”指*直指选用人才。这一制度盛行千年不废,有效保证了朝廷人才的素质与流动。不过两汉还有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那便是“任子制”。据《汉官仪》所载,“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也就是说二千石以上的*只要任职三年便可以保举兄弟子女为官,可以看出这是汉朝高阶官僚所具有的一种特权。
“二袁”,一手好牌,居然打成这样
在“任子制”的运作下,官僚渐渐演变为官僚世家。这些官僚大多出身于豪强地主阶层,官僚与豪强地主日趋合一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世族,甚至孕育出了如“四世四公”的弘农杨氏、“世为冠冕”的颖川荀氏——当然其佼佼者便是“四世五公”的汝南袁氏。
论出身,真没几个人能跟荀彧比
汝南袁氏中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五人经历四代均位列三公,故号称“四世五公”或“四世居三公位”。至“二袁”时代,袁氏经过四世树恩,已经是门生故吏遍天下。相比于刘焉、刘表这种以汉室宗亲为基础发迹的诸侯来说,袁术、袁绍出身于世族,与士大夫阶层联系更为紧密、利益更为趋同,故在东汉末年的“州牧割据”中更能够在第一时间累积实力、分疆裂土。
术爸爸其实非常牛
除世族之外,豪强地主阶层还包括庶族。庶族地主大多由大肆兼并土地的商贾形成,属于豪强地主的新兴阶层——曹操、孙权以及空有汉室宗亲之名的刘备均属此类。庶族地主的号召力无法与世族地主相比,在*上一向受到前者的排挤,所以东汉末年的乱世也算是给了这一群体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曹操能打败袁绍,不是个人的胜利,而是阶层的胜利
“州牧割据”中拼杀出来的各路诸侯中,除了汉室宗亲外几乎尽数为豪强地主阶层,而这些豪强地主出身的诸侯又大多为庶族地主:陶谦、公孙瓒、吕布、张绣等莫不如是;而“二袁”则成了东汉末年世族地主的两个集大成者。袁术横扫东南,袁绍鹰扬河朔,兄弟二人先后成为实力最强的两大诸侯——“州牧割据”以“二袁”的称霸为始,这也是世族地主阶层势力的自然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