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行之观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2 15: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06:44
韩非《观行篇》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观己与观人。这里所谓的“观行”,指的就是观察人的所作所为,也就是行为。
至于“观己”,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人是很难观察到自己之所作所为的。所以才要用镜子、要用道路来照见、来端正自己。纵使现代科学技术再高明,也不能使我们自己观察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才要借助其它东西、借助其他人来端正自己。而当我们借助别人时,那个人就是我们的镜子,所以当那个人给我们提意见时,他是没有过错的。如果我们不依靠镜子,不依靠道路,不依靠其他人,那么我们将永远是迷茫的。所以,只有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我们方才能做一个明白人。
关于“观己”,韩非*曰:“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先解释文中的“董安于”。董安于,人名,春秋时期晋国人,晋卿赵鞅的家臣。晋国内乱,董安于力劝赵鞅要及早防备晋卿范氏、中行氏的进攻,但未能被赵鞅采纳。后来晋卿智伯发现董安于的才干,怕他发挥作用,对己不利,于是便威*赵鞅迫使董安于自杀。董安于死后,尸体被陈放在市中示众。《韩非子·难言》篇有:“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而韩非这段记载翻译过来意思是说,古代的人因为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容貌,所以就用镜子来照看自己的面孔;因为自己的智力不擅长发现自己的过失,所以就用道路来端正自己。又因为镜子没有显露暇疵的罪过,道路也没有显明过失而遭到的怨恨,所以眼睛不看镜子,则就没有办法去修整自己的胡须和眉毛;自身失去了道路,则就没有办法发现自己的迷惑。西门豹性情急躁,所以佩带熟牛皮带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董安于性情迟缓,所以佩带弓弦来使自己尽量急迫一些。故而,用那些有余的地方来补充自己不足的地方、用其它事物的长处来补充自己短处的人,则就应该称之为明白的君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