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3 16: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25
息拼音:xī。
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鼻子出气,本义指气息、呼吸。战国之后的篆体加“心”旁。呼吸是有生命的象征,因此又引申为繁殖、滋生,再引申指子女。利钱是由本钱生出来的,于是引申出利息之义。
由气息又可引申指消息。息又有息在商周时期是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上部像鼻子(写作“自”),下部用几笔短画表示呼出气的样子。商代金文则把呼出的气流画成一条直线。本义为呼吸。西周金文构型与商代金文相同,但是鼻子已经开始变形。
古籍释义:
《唐韵》相即切。《集韵》《韵会》《正韵》悉即切,并音熄。《说文》:喘也。《增韵》:一呼一吸为一息。
又大声叹曰太息。《战国策》:闵王太息。注:长出气也。《前汉高帝纪》:喟然太息。师古注:太息之大也。
又累气曰累息。《后汉任延传》:吏民累息。一曰止也。《礼檀弓》: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注:息犹安也。言苟且取安也。王氏曰:且止之辞。
又处也。《诗小雅》:无恒安息。传:息,犹处也。
又生也。《周礼地官》:以保息六养万民。《前汉宣帝纪》:刑者不可息。师古注:息谓生长。言劓刖之徒,不可更生长也。
又《礼月令》注:阳生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