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4 03: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2:31
翻译: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队东行。
读解:
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 的手法。作为*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
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 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遭天谴,遭惩罚。
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
“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为是“先知”!
1、(1) 诸:相当于“之于”;(2)劳:使……劳累;(3)谓:对……说;(4)辟:通“避”,躲避 2、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3、蹙叔的意见是不同意秦穆公的做法;理由是军队长途远征,对方就会知道而有所防备,军队历尽劳苦而一无所得就会有叛逆的念头,对己方不利.4、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攻不下郑国还会使自己的军队对自己君主不满.5、做事要经过慎重的考虑,不能轻举妄动,对别人的忠告要仔细考虑,不能因为自己的想法而一意孤行.。
1.答案:①相当于“之于”②使……劳累③对……说④通“避”,躲避。
①“诸”常见义项有:A.“众多、各个”;B。兼词,在句中相当于“之于”(如“投诸渤海之尾”);C.在句末相当于“之乎”(如“有诸”)。这里相当于“之于”。②“劳”常见义项有“辛苦”、“勤劳”、“慰劳”、“功劳”。这里根据语境应选“辛苦”义项,因为“劳”后紧接“师”(……隐藏……)他说:“你懂什么!如果你活到中寿就死去的话,你那坟头上的树早就长得两手合抱了!”蹇叔儿子也参加了这支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毅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毅山有南北两座山冈,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是周文王巡行时避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冈之间,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20.C 21.C 22.A 23.B 24.D 25.(1)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思考时,可根据加点词语句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C项,申:说明,表明。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
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例如本题C项,可联系上文“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和下文“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来判断出其“表明”的意思。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修饰。
B.①代词,他;②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C.代词,这样;D.①动词,认为;②以之为,把……当做。
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常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例如本题C项,“之”前面是人名,后面是“人”,因此此处均为代词“这样”。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可根据句意及主谓、动宾等句式,先从整体上断句,然后再结合着一些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君臣”“自”等。
此句大意:只探讨古人最初的学说,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 【考点定位】能为文言文断句。
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技巧点拨】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
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
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
B项,“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错误,孔子设的是私塾,是私学,太学是国立大学。所以选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此类题虽然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但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此种题容易让考生误认为从文本中即可找到答案,而实际上,考查的内容主要依靠考生平时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不断的复习巩固。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往往会在朝代、管理部门、人物等方面偷偷的改换其它的内容,迷惑考生,思考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例如本题中B项就错将“私学”和“国学”的性质弄混来迷惑考生。 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D项,“苏轼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是不正确的,是欧阳发的儿子欧阳宪求的铭文。所以选D。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D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问句的能力。译文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
例如,以:用;捡:捡点;束:约束;徒:学生;从:跟从;治:。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蹇叔哭师》
作者或出处:左丘明
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日:"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暗中领兵前来,郑国就可以到手了。"秦穆公以此事询问蹇叔,蹇叔说:"劳动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耗尽,远方的主人对此已有防备,恐怕不行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知道;军队劳累而无所得,必然有背叛之心。而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忠告。于是召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将领,命令他们从东门外出兵。蹇叔哭送他们,说:"孟子,我看到军队出发而看不到他们回来了啊!"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使你只活到中等岁数,你坟上的树已经合抱了!"
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一定在肴山抵御我军,觳山有两座山陵:它南边的山陵,是夏代帝王皋的陵墓;它北面的山陵,是文王当年躲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要死在这两山之间,我来收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希望帮到你哦!!
译文:
鲁僖公三十二年,杞子从郑国派人告知秦伯说:“郑国人派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军队来,郑国可以得到。”秦穆公就此事问蹇叔的意见。蹇叔说:“使军队受到很大的消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说过啊。军队劳累精力衰竭,远方的国家已有防备,这恐怕不可以呀?军队的行动,郑国必定知道;秦军辛辛苦苦却没有收获,士兵必定会有叛逆作乱的心理。况且行军千里,那还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不听,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从东门出兵。蹇叔对他们哭道:“孟将军啊!我看着军队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啊!”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懂什么!如果你只活六七十岁的话,你的墓地的树都有一抱粗了啊!”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蹇叔哭着送他道:“晋国人防御的军队必定在崤山。崤山有两座山峰。它的南峰,是夏朝君王皋的墓;它的北峰,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它们之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的军队便向东方进发。
从前,秦穆公发兵偷袭郑国,蹇叔劝谏说:“不行。
我听说过,偷袭别国城邑,用战车不能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能超过三十里,都是凭着士兵土气旺盛和力量强大,因此进攻敌人能消灭他们,撤离战场能够迅速离去。现在要行军几千里,又要穿越其他诸侯国的领上去偷袭郑国,我认为这不行。
请您慎重考虑。”穆公不听从他的意见。
蹇叔送军队出征送到城门外,哭着说;“将士们啊,我看到你们出去却看不到你们回来啊。”蹇叔的两个儿子叫申和视,参加军队一起出征。
蹇权对他的儿子们说;“晋国如果阻击我军,一定在肴山。”秦穆公听说这件事,派人责备蹇叔说:“我出兵打仗,还不知结果怎样,现在你哭着给军队送行,这是给军队哭丧啊。”
蹇叔回答说:“我不敢给军队哭丧。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跟军队一起出征,等队伍回来时,不是他们死了,就一定是我死了,因此才哭的。”
秦军经过周地向东进发。郑国商人弦高、奚施将要西行到周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秦军,弦高说:“哎呀!秦军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这一定是去偷袭郑国。”
立刻让奚施回国报告,自己就假托郑伯的命令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本来听说贵*队要来,已经好久了。贵军没有来到,我们国君和战士们私下替贵军担心,惟恐你们的士兵疲劳以及干粮缺乏。
派我用玉璧犒劳贵军,用十二头牛提供膳食。”秦军三个主将害怕了,商量说:“我军行军数千里,多次越过其他诸侯的国土去袭击郑国,没有到达而人家已经先知道了,他们的防备一定已经很充分了。”
(就)回师撤离。这时候,晋文公刚刚死去,还没有安葬。
先轸对晋襄公说:“秦军不可不攻打啊,我请求攻打它。”晋襄公答应了。
先轸在肴山截住秦军进行攻击,大败秦军,俘获秦国的三个主将回国。这不是秦穆公想要在肴山失败,而是智力达不到(蹇叔的水平)。
智力达不到就不相信。不信(蹇叔的)话,军队回不来(的结果)就是由这造成的,所以智力达不到所形成的害处很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