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之为什么跳舞草爱翩翩起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5 01: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9:42
【为什么跳舞草爱“翩翩起舞”】
跳舞草是一种特别有趣的直立小灌木,祖籍在印度,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贵川一带的深山老林之中,已被国家列为珍稀濒危植物而受到保护。然而,除了稀有少见之外,它的“跳舞表演”却更令人感兴趣。
跳舞草具有与众不同的奇妙生理特性,因为它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远远超过它的植物同类。例如,当你对着它播放一首优美的抒情乐曲时,它就会像一名能歌善舞的女子,叶片飘飘如衫袖舒展,开始在乐曲中翩翩舞动。如果你对它播放杂乱无章、怪腔怪调的歌曲,或者放声大喊大叫,它的反应是不动也不转,不仅“罢舞”,似乎还会显现出极为反感的“情绪”。
科学家通过对跳舞草观察研究后发现,它实际上是一种对一定频率和强度的声波极富感应性的植物,与温度和阳光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气温达到24℃以上,且在风和日丽的晴天,它那一对对的小叶便会自行交叉转动,分分合合、上下跳跃。而且,两片小叶的转动幅度竟然可达180°以上!当一连串动作做完之后,叶片又会回复到原处,再重复转动。
当气温在28~34℃之间,尤其是在闷热阴天或在雨过天晴之际,整株跳舞草的数十对叶片时而像情人般“紧紧拥抱”,时而又像蜻蜓那样翩翩飞舞,眼花缭乱之中给人以美妙、神秘的感受。当夜幕降临时,它又会将叶片竖着贴在枝干上,紧紧依偎着,因此人们又给它起名叫“情人草”、“风流草”。
在解释跳舞草为什么爱“翩翩起舞”的现象时,科学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各自做出的解释也各不相同。有些科学家认为,跳舞草的起舞与阳光有关,有光则舞,无光则息,就像向日葵冲着太阳转动一样。但也有的认为,“跳舞”行为是植物体内微弱电流的强度与方向的变化而引起的,或者是植物细胞的生长速度变化所致。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跳舞草的奇妙习性是生物的一种适应性,当它跳舞时,舞动的叶片具有恐吓作用,可躲避一些昆虫的侵害。跳舞草究竟为何爱“跳舞”,仍存在着很多疑问,要解开这个谜还需植物学家继续深入探索。
【为什么甘草被称为“百药”】
甘草被称为“百药”由来已久。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甘草给予了极高评价:“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其实,它的植株体相貌平平,属于豆科中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测定,甘草含有丰富的甘草酸,它的甜度是甘蔗糖的几十倍,因此被认为是不折不扣的“甜草”。难怪许多苦涩难咽的中草药中,都会加入甘草,以使药味能得到一些改善,便于入口。
不过,仅仅是口味清甜,当然还不能使甘草被尊为“百药”。甘草最主要的功用之一,是它具有很强的解毒能力。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那样,甘草能够解除或缓解上千种草药和矿物药的毒性,既可以单独解毒,也可以和其他草药配合解毒,堪称中药中的“解毒圣手”。传说中,远古的神农在遍尝百草时,曾屡屡中毒,幸好有甘草来解毒,一次次化险为夷,这才为后世记下了数百种草药的药性。
甘草本身“性情”温和,几乎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却能够减除其他药物中的毒性。另外,医生开出的一帖帖中药往往是由多种药材配制而成的,其中一些药物之间药性相克,这就需要加入适量的甘草,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调和作用,能使众多药物既发挥各自独特的药性,又不至于相互克制。
当然,甘草本身也是一种用途广泛、效果显著的药材。除了解毒和调和众药的“特长”外,它还具有很好的清热润肺、祛痰止咳、止痛镇定、补脾健胃等功效,现代医学中还用甘草来降血脂,治肝炎,防止动脉硬化,甘草甚至对于治疗艾滋病也有一定的作用呢!
甘草有如此特殊而广泛的药用价值,想不成为“百药”也难!
【为什么水仙和铃兰是一对“天生冤家”】
21世纪初,中国南方某城市举办了一个规模颇大的迎春花展。展览厅中,几百种花卉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展览很成功。为了使展览更加红火,展品更加琳琅满目,展览单位决定再增加一些花卉品种,并对展品位置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由于专业人员的忽视,缺乏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在调整过程中,将铃兰搬到了水仙花的附近,结果闯下了大祸。这两种花卉成为邻居之后,很快就失去了“精神”,变得无精打采,继而又开始出现花朵凋落、叶片萎靡等症状,最后竟然双双死去。
发生这出悲剧的原因何在?原来,水仙和铃兰是一对天生的“冤家对头”,它们绽放的花朵美丽娇艳、香气袭人,但花香中所含的某种化学物质,恰恰是令对方难以承受甚至致命的。一旦彼此成为了近邻,都会受到对方花香中的“毒气”伤害,最终结果是两败俱伤。
其实在植物王国中,天生的“冤家对头”还有很多。例如,将苹果树和核桃树种在一起,核桃树就会对苹果树不宣而战。由于核桃树叶分泌的“核桃醌”会随雨水流进土壤,有害于苹果树的根,引起根部细胞质壁分离,使苹果树难以成活。
又如,在葡萄园周围种上榆树,葡萄就会遭殃。在它们之间,榆树是强者,葡萄是弱者,彼此“狭路相逢”后,榆树分泌出的化学物质会向对方发起攻击。双方的距离越近,榆树分泌物的杀伤力就越大,最后导致葡萄叶片枯萎,果实稀稀拉拉,葡萄甚至就此死去。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能见到这样的场景:生长在榆树附近的葡萄,枝条总是背着榆树而长,尽量躲得远远的。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植物之间发生的“战争”,几乎都和它们的分泌物有关。植物体内分泌物的种类有很多,如有机酸、直链醇、脂肪族的醛酮酚类化合物、类黄酮、丹宁、氨基酸、多肽、生物碱,等等。它们之间还会通过叶片或枝条直接接触方式,提升对方体内酶的活性,加快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使对方的新陈代谢过程发生变化,最终影响生长发育。
如果人们能科学地掌握植物之间“互利”或“相克”的规律,就可以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树木的栽植,使植物之间避免内战自耗,得以快速地生长,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