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唐淳风先生《真实的日本经济》原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2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0:15
<<真实的日本经济>>原文,作者唐淳风先生,发表于《中国改革》2003年第二期
整个国际社会都以为日本的经济没戏唱了。但人们看到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
日本人的战略选择,跟老虎往后坐一样,真正的目的是要起跳。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国经济必然要受到三个方面的牵制:一是市场容量,二是生产能力,三是金融支撑能力。日本在这三个方面都有一定优势,也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为了趋利避害,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调整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战略。
在市场容量上日本存在一系列问题。日本的消费市场极其有限,与其巨大的生产能力不相匹配;日本的生产成本过高,消费品的价格居高不下,与民众的消费能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不利于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日资企业在海外生产的产品,质量性能与国内生产的没两样,但成本远远低于国内产品,使得本已十分有限的市场容量,又被大量高质优价的进口产品挤掉了半壁江山,而且还在不断推进,大有替代国内产品的势头,给国内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这就使得日本产业界在市场开拓上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不得不两面应战。一方面要设法保护国内的有限市场;另一方面要抓紧向海外转移,这既是关系到日本经济存亡的大事,也是它们制订经济战略的重要基础,只有从这个基础上去看待
它的老辣手段,才能真正了解它的战略意图和效果。否则就难免被种种假象所蒙
蔽。
对外登堂入室,全面出击,就菜下饭。上世纪80年代,为了降低成本,很多
大型制造业不得不将一些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去,在低成本地区就地生产。那次转移是日本产业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战略转移,可以称之为“成本性战略大转移”。在成本性战略转移的前后很多年间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生产和竞争能力还是无人匹敌的神话。
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很多民生产品的生产能力和质量
水平也已接近日本产品的水平。亚洲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出口成本下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些几乎挤得日本喘不过气来,使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突然领悟到,过去那种以本国为基础,以出口为手段的市场战略已经不合时宜。必须要以全球为基础,以市场热点为中心,进行全球化布局,才能灵活机动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占领各地的市场,左右新兴工业国家的发展,以巩固其既有的地位。于是乎,经济全球化”的呼声也紧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而甚嚣尘上。接踵而来的是金融兼并、产业兼并。在我们大家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日本的第二产业大转移已经全面铺开。有别于当年“成本性战略转移”的是,这次转移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它不限于制造业,也不是单纯以生产制造为主体的,而是全方位的转移。我将它称为“市场性战略转移”,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登堂入室,大搞资本经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盈利上,奋力改造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一门心思为增加企业的销售利润而努力时,日本人却在利用资本经营的方式登堂入室,坐收渔利。它以收购、兼并、投资、控股的手段参与全球各地热门企业的发展,以购买别国债券的方式加入经济增长地区的运行。全球哪个地方经济热络,哪个行业销售畅旺,哪个地方就有日本资金运行。到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一举增加3317亿美元,达到32046亿美元。光是海外证券方面的资产就达到13280亿美元,超过其海外总资产的三分之一,足见其资本运行力度之大。
二是全面出击,无所不为。日本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额每年都在万亿美元以
上,2000年达到了13162亿美元。除此之外,日本在海外的进出口贸易,商业批发零售,银行、保险、邮电通信、宾馆、饭店、运输等服务业,房地产开发和建筑业,农、林、渔、牧业,矿产资源开发业,甚至教育、环保、医疗卫生、娱乐业等等领域,都有巨大的投入。凡属能够赚到钱的行业,都能找到日本人的影子。
三是就菜下饭,挤占销售市场。“市场性战略转移”与“成本性战略转移”所不同的是,后者是看什么地方的成本便宜就在什么地方生产,而前者是看什么地方销售畅旺就到什么地方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不是单靠产品销售,而是带着设备资金去挤占人家的市场,就像看到人家桌上有好菜,端着饭碗去就你的菜一样。
对内压缩投资,抑制消费,制造萧条气氛,保护国内市场。无论日本的产业怎样向海外转移,总有一些企业要依靠国内市场而生存。特别是在产业大量外移之后,还要保证国内生产总额不下降,那么保护和挖掘国内市场就成了日本*的重要课题。国内市场怎么保护?
*进口吧,它没有办法出手。即使找点碴,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要是像其他国家一样通过刺激内需去带动国内产业发展的话,最后带动的只会是民众对进口产品的购买力,使国内企业的市场进一步缩小。这就决定了它不能让民众的购买太旺盛。相反,只能抑制内需,压缩产发展,将尽可能多的行业*到海外去
便给无法转移的企业腾出市场。
逆潮流而动,压缩公共投资,*企业贷款,漠视银行坏账,抑制经济景气: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全球各国,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在采取积极的财政*,唯有日本逆潮流而动,不但不肯刺激内需,还在减少公共投资和建设投资,牵制产业的发展。过去五年日本各县市的公共投资和住宅等建设投资减少了40%;日本*的公共投资也是逐年减少。建设投资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建材生产、建筑行业和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提升经济景气起到了一种拉后腿的作用。
此外,与全球各国千方百计冲销银行坏帐,挽救企业危机,增强企业再生能
力的作法相反,日本*并不将高达45兆日元的银行坏账放在心上,从1997年发现问题至今,除了回应企业和国际压力,口头上喊喊要冲销坏账外,几乎没有动作。清来清去不但没减少,反从1999年的3兆清成了2000年的45兆。只是等声称要大刀阔斧实行经济改革的小泉首相上台才开始制定具体的坏账企业援助办法,而最终兑现尚不知时日。
这种作法与表面上千方百计推动经济复苏的宣传,完全是两回事:每年的景
气对策资金,也是主要用在了未来的产业开发,并没有用在刺激现实经济的增长
上。这与日本国民和国际社会的期望也是背道而驰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日本经济的不景气,不完全是客观原因。正是抑制人们在国内发展的压力,使日本的海外竞争实力大幅增强,也腾出了市场,保证那些不能外移的企业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以致国内经济不但没有出现明显的滑坡,还能稳中有升:最为突出的是,通过抑制国内经济的增长,抑制了国民收入的增长,保护了国内的消费市场,没有因为东南亚各国廉价商品铺天盖地的涌入而形成新的消费热潮,使这么一个必须依赖国际商品生存的国家,没有出现入超,并且每年都维持着几百亿美元的出超。
减少国民收人,增加民众负担,抑制居民消费,以达到保护国内市场,*进口增长的目的。抑制景气,并不能完全控制国民的消费热情。要让国民减少消费,避免整个日本沦为廉价进口商品的消费市场,必须从每个家庭的钱包里给大家制造危机。自从*破灭以来,日本国民的工资增长已经大不如前。更惨的是,原本每年不低于6个月工资总和的奖金,现在已是所剩无几,有的几乎被完全砍掉。虽然从统计上看,日本国民的工资还稳中有升,但是,奖金少了,实际收入也就明显减少。
此外,日本*将3%的消费税提高到5%,直接增加了大家的消费开支;提高
社会保险费率,每年给国民增加2万亿日元以上的保险负担;增加国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比率,使国民医疗费用负担由过去只占家庭收入的3%一举提高到8%以上:从2000年4月1日起新开的老年介护保险,又得从每人的工资收人中抽去l.6%,以便年老体弱时享受一定的护理。这样无孔不入地从国民口袋里掏钱,不仅增加了国民的负担,挤占了国民的消费开支,更主要的是增加了民众的生活危机意识,削弱了大家的消费*。通过减少收入、增加负担的双重刺激,哪怕廉价进口商品的*力再大,消费者也只能适可而止,不会随意购买了。不但保护了有限的国内市场,日本*还不必背负设置贸易壁垒的包袱,收到的效果就是一箭双雕了。
制造萧条气氛,增强民族危机意识,促使大家减少消费,集中财力、精力寻找新的生机。根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到2000年底,日本3188万户蓝领家庭银行
存款总额达432兆2928亿日元,2278万户非蓝领家庭银行存款总数达405兆7118
亿日元,二项共计838兆0046亿日元,相当于77593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手中的股
票、债券、信托基金、有价证券等金融储蓄;不包括保险储蓄、邮政储蓄、产业集资等各类资金储蓄。其所以日本银行贷款困难,各类企业还能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资金在起作用。日本*压缩贷款,实行零利率*的目的,也在于挤出社会资金,减轻金融机构的利息包袱。日本国民如此庞大的经济实力,加上海外投资所获的暴利,支撑着强劲的消费能力。单靠减少收入增加社会负担,还不足以使之减少对进口产品的消费。这就需要*通过渲染产业危机和民族危机,去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避免大家盲目乐观,将资金消耗在进口产品的消费上。
如果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经济上的全球化扩张和国家、地区间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急速膨胀,那么日本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上述哭穷哭败的把戏,只不过是掩护这种战略的伎俩而已。要是真如它们渲染的那样,GDP总额达到47500亿美元、海外总资产达到32046亿美元、居民储蓄达到77593亿美元,每年出口总额达到4782亿美元、海外销售达到13000多亿美元、海外净资产赢利一年达到2000多亿美元的经济大国,尚且面临经济崩溃的话,那么,其他国家早已是世界末日了。
(原文编辑 刘海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0:16
1 从惊人的数字对比 看邻国日本的可怕之处
从惊人的数字对比 看邻国日本的可怕之处
数字日本之一
日本国土面积约37.7万平方公里,其中4/5为山地与丘陵;约为我国国土面积的1/25,人口约1.3亿,约为我国人口的1/10。2002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约为4.8万亿美元,约合40万亿人民币,次于美国的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3万多美元,居世界前列;同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9万亿人民币,约为1.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人均900美元,居世界较靠后的位置。就是说,平均一个日本人生产的价值,相当于33个中国人。
日本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国民储蓄总额世界第一,是世界第一金融大国和最大的债权国。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拥有的美国国债达2000多亿美元,对外的纯资产金额为8910亿美元,是居第二位的德国1818亿美元的4倍多。我国拥有的美国国债约为600多亿美元,对外纯资产金额不详,据推测,或许可以达到日本的1/10。
数字日本之二
世界1996年技术贸易输出额美国最高,为299.7亿美元,日本第二,64.6亿美元,英国第三,为53.5亿美元;日本自行研制的H-2A火箭发射升空而在技术贸易输入额上,日本为98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且一直处于出超状态,而对亚洲技术贸易的主要对象:韩国696亿日圆,泰国513亿日圆,中国*位居第三496亿日圆;可以看出:日本引进科学技术十分积极,同时对中国的技术贸易相当保守,而且基本上保持着至少20年的领先态势。同期,中国技术贸易输出额与输入额很低,均不到10亿美元。中国是日本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贸易国;99年两国贸易总额为700亿美元,88年以来,日本对中国的贸易始终处于入超状态,99年达到220亿美元,2000年达到250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经济贸易伙伴国;日本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基本上是高技术附加值制成品,如家用电器、汽车、精密仪器等;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产品则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产品为主。
不论在技术贸易还是在产品贸易上,我国资金规模相对弱小的企业还很难在技术层面上与日本的企业抗衡。至今没能摆脱出口一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的状态。鉴于此,一位对华持友好态度的日本朋友曾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加入WTO之后,中国很难用财政补贴的方式扶持出口,但可以以国家财力加大技术贸易的输入,再通过某种方式转让给企业,以此加强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以我国每年1.8万亿人民币的财政收入,这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数字日本之三
谈到日本的高度发达,人们异口同声地说:教育。日本的高度发达得益于完善的教育和由此培育出的高素质国民。
一个举世公认的观点是: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否建设成为文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教育战略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目前,日本文盲率为零。日本适龄儿童与少年已经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的初中教育,96.8%的初中生入高中学习,将近50%的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学习;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
日本有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8位是自然科学方面的。日本已经制订计划:在未来50年中,将此人数提到30名。科技人员总数,按照万人人口和万人劳动力比例两种口径计算:1965年,日本仅相当于美国的1/3,然而,到了1986年,日本就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分别为:55.1/万人和102.2/万人;专利申请件数日本为38.9万件,居世界第一;而据“搜狐视线”报道,我国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全人口的15%以上。该报道提供的数据如下: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92年度我国的教育经费只占*预算的 2.5%,这一比例到93年、94年更下降到2%以下,在世界151个国家中,名列第149位。全国仍有1/4的县没有普及小学教育,贫困地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升学率只有30%,中学升学率只有10%。全国平均中学升学率只有44%,也就是说,全国有56%的孩子没有读到中学。全国大学升学率不到2%,92年的统计为1.4%。即使完成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计划,仍大大低于世界大学生占人口的平均数:16%,更无法与高收入国家大学生占总人口的42%相提并论。至今,人口十倍于日本的我国,尚与诺贝尔奖无缘。
--------------------------------------------------------------------------------
2 从惊人的数字对比 看邻国日本的可怕之处
日本比较教育学者南亮进认为:我国的初级教育相当于日本 1905-1910年的水平,落后85年;中等教育相当于日本1915~1920年的水平,落后75年;高等教育相当于日本1920年的水平,落后70 年;教育经费相当于日本1925年的水平,落后65年。在我国工业职工中,高级技工占2%,中级技工占24%,初级技工占74%,而同期日本的高级技工则占32%,中级技工占43%,初级技工只占25%。在高、中、低级技术职称比例方面,中国*是1:7.4:20.3,而世界平均为1:3:6,发达国家为2:4:5。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工业产品中,每年残次品造成的损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了。在这样的技术教育水平之上,我们能成为世界工厂,能抓住成为世界工业中心的历史机遇吗?
近年来,我国将数百亿教育经费投放到少数名牌大学,使基础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雪上加霜步履维艰,使九年制义务教育几乎形同虚设,使几乎所有城乡民众(除少数富有者之外)都在教育支出的重压下痛苦不堪。可以断言:这也许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最为失败、最将为历史所诟病、也对中华民族的整体社会发展产生最为深远负面影响的一个领域。
数字日本之四
1988年,中日友好条约10周年时,竹下登访问中国,签定日中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协议,日方出资105亿日圆,1996年5月该中心开始运行;1999 年日本提供160亿日圆无偿援助在中国100个城市建立环境情报计算机网络系统;同年7月,小渊首相访华,倡议设置100亿日圆的小渊基金,进行中国的绿化协作;在1999年一年内,日本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提供的无偿援助与借款总计为1249亿日圆,约合12亿美元,100亿人民币。据童新政博士在《日本高层*》一书中介绍:日本的经济是使资源的采掘、消费使用以及废弃物等派生的环境负荷发生在本土之外的经济。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7%,为全世界首屈一指;且日本已经完全不对国内森林进行商业性采伐,木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日本的矿山几乎已经全部关闭;其陆地矿产资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对比之下,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2%,远远落后于22%的世界平均水平,且仍然在进行商业采伐之中,并且居然在对日本大量出口木材与木制品;据说日本人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几乎全部来自中国。我国的多种矿产资源则已经或正在遭受疯狂般的掠夺性滥采乱掘。其丧心病狂的程度,在不绝于耳的各种矿难事件中可见一斑。
数字日本之五
日本经济已经持续十年低迷不振了。对此,应该承认,我们在内心深处即便不是幸灾乐祸,也是高兴的。一句没有说出来的话是:活该,小日本!不用我们竞争,你自己垮了才好!我国经济已经连续多年高速发展了。我们真的很兴奋。世界一片萧条,中国一枝独秀,天下满目疮痍,这边风景独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兴奋。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报道: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中国将很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中国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超越日本大有希望。等等。然而,《中国改革》杂志的报道却提供了令人震惊的另外一幅图景。该报道称:我国驻日本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唐淳风先生,经过长时间追踪与核对,提供了与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的关于日本经济的一组数据:尽管你的勇敢精神值得对手尊敬,但比赛靠的是实力在《真实的日本经济》一文中,唐先生写到:到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一举增加了3317亿美元,达到了3.2046万亿美元;而日本制造业在海外的销售额每年都在1万亿美元以上,2000年达到了1.3万多亿美元。仅此一项,就超过了我国当年的全国国民生产总值。据日本总务省的统计,到2000年底,日本国民银行存款总额为7.7万多亿美元,约为我国当年国民储蓄总额的 10倍以上。这里还不包括其它金融资产,不包括保险?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在几位富豪一餐饭吃掉36万元人民币,当我们划出城市中最好的土地为富豪们打造亿元豪宅并不厌其烦地阐述其合理性,当我们在每年成千上万的处级干部、厅级干部、省级干部翻身落马的*狂潮中醒来时,我们也许会目瞪口呆地发现:日本又把我们远远地甩到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