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9:14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0-09 13:42
1、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是世界观不同。
2、佛教是无神论,道教是有神论。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主张不同。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切来说都是苦海。对来生今生的态度不同。佛说来世,道重今生
懂视网 时间:2022-11-07 21:13
1、教义不同。佛教就是教人悟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色亦空,无色亦空;“凡物之过程,成住环空,终归于空”,有亦是空,无亦是空;禅宗顿悟,只有悟空。道教则是教人存有:天地有道,由无生有,“道生一”,即有一;“一生二”,即有二,“二生三”,即有三;“三生万物”,即有万物。万物有生,自然因动而生变化,长生长化,而无止境;有则恒有,不会再返于无;天地有灵,灵亦永有;道为有根,则有道。因此,佛门不言空而悟空,道门不悟有而言有。
2、修炼不同。道教相信感应,主张修心炼性;佛教主张慈悲,修心明心见性;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神仙是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现;佛教徒希望涅盘成佛,极乐世界是佛教徒向往所在。
3、祭祀对象不同。道教以宫、观、庙、府、殿、坛为道士、女冠祀神阐教之所,乾神称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坤神则称元君、母、后、妃、夫人;护法神称灵官、天君或元帅;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称大王、千岁或王爷。佛教以寺、庵、精舍、兰若为僧尼礼佛修持之所,礼拜对象为佛、菩萨、罗汉,护法为韦陀或伽蓝。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4 17:02
佛教与道家哲学的十大区别
1.宇宙观
宇宙观是关于宇宙起源和发展的观点,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的宇宙论是缘起说。即佛教认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故此缘起论否定创世说。
《道德经》的宇宙论是创世说。即宇宙万物为道所生。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世界观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也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的世界观是性空说。即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不断变化幻灭,故而没有自性,或曰实我,即没有实在的自体。
《道德经》的世界观是本源说。即认为世间事务固然变化无常,但都是由本质和内在规律所主宰,故而运动变化有规律可循,并对其未来可以预测。如《道德经》十六章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负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根”,就是本质和内在规律,“命”,就是由规律所主导的事务运动发展的轨迹(即命运),“常”就是未来的结果。不能预测未来结果而行动,就会“凶”。
3.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也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的人生观认为,人生是在此岸世界,而此岸世界是苦的,并认为存在一个快乐的彼岸世界。佛教的主要任务就是教我们自度度人,到彼岸世界。佛教还有苦集灭道来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和解脱之道。
《道德经》的人生观认为,认为人崇高,伟大的。即“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基于此,《道德经》认为人世间是非常美好的,即“天下神器”。
4.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
佛教哲学对于“此岸世界是苦的”这样的人生观,建立了“苦集灭道”(即四圣谛)的人生哲学,即论述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道德经》对于人崇高伟大的人生哲学,建立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即按照人性的根本规律来发展人,即返朴归真,顺其自然。统治阶级要按照这样原则,不能有为,即“为者败之”,而要无为,即“为无为则无不治”。
5.生命观----对生命的解释
生命观是对于生物体生命的来源和发展的解释,是人生观的基础。
佛教哲学的生命观是十二因缘,即生命是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哲学用十二因缘来解释人生苦的原因。
《道德经》的生命观是创世观。即道创造了生命,并赋予生命以“一”。即“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而“一”是“道纪”,即“道”的代理人,用此解释人生尊贵,崇高,伟大。
6.认识论
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也是任何哲学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的认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等等。
《道德经》的认识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道德经认为,道的代理“一”,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即人身上的“一”和“道”紧密的链接在一切的,并驾驭着世界,而且能知道世界的过去和未来。
7.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宇宙万物之间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是逻辑分析的基础。
佛教哲学强调因果报应。即有什么因,就得到什么果。
《道德经》强调规律的决定作用。即结果是由规律决定的,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有顺应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将不得好死,即“强梁者不得其死”,所以提出“知其荣,守其辱”、“知其黑,守其白”的思想,即明知对的是什么,但故意按照错的去做,反而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反而更符合规律。
8.人生*的方*
方*是指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也是任何哲学学说的基础观点。
佛教哲学基于十二因缘,提出八正道的解脱方法,据此演变出戒定慧的无漏学、六度,以及因果报应等思想。
《道德经》基于创世说,提出“*宇宙大道”的修行方法。并专门在《道经》部分论述*的四重境界即具体方法。
9.人生*的结果
佛教哲学认为人生*的结果是觉悟,即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果,即成佛,往生极乐世界。
《道德经》认为人生*的结果是“得一”,即与道相连。此时的生命状态是“珞珞如石”,即非常朴素、平凡。
10.*哲学
*哲学研究*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哲学学说在*领域的专门应用。
佛教哲学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生命的本质——空性(心性),追求的个人解脱和众生解脱,即自度度人。因此,度人是佛教的*哲学。但由于佛教包含厌 1 世思想,佛教地区多数都很贫穷落后。
《道德经》关注的焦点是宇宙这一巨复杂系统的本质——道(即宇宙根本规律),并据此专门论述“为无为而无不治”的*哲学,并且是一门专业、系统的*哲学。由于“为无为”的哲学非常重视对未来的预测和超前掌控,所以极为有效。中国历史上以道家思想治国的朝代都是盛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4 17:03
道教本身没有什么用,宣扬*享福。佛教教人明因识果,求出轮回,得涅槃寂静。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4 17:04
道教和佛教中华文化传说源远流长,不同点:一个是道教一个是佛教;道教信仰神仙,三清教主,修仙得道,佛教信仰佛菩萨,信佛修佛成佛。共同点都是劝人向善即与人为善,众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