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的诗眼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1 12:0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09:01
在于 怨恨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万壑赴荆门”的诗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因为他只从哀叹红颜薄命之类的狭隘感情来理解昭君,没有体会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吴瞻泰意识到杜甫要把昭君写得“惊天动地”,杨伦体会到杜甫下笔“郑重”的态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惊天动地”,何以值得“郑重”的道理说透。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诗人就是要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09:02
荆门 紫台 青冢 琵琶
摘要:《咏怀古迹》 (其三) 中的黄昏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内涵, 已不再是简 单的自然景观。 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 产物。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关键词:《咏怀古迹》 (其三) ;黄昏;意象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 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立象以尽意’ ”王弼说:“言生于象,故可以 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 个自然景观。 但它作为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 关景物的再现。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作家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 人们可以通过它去窥视作者的心理状态、 情感甚至社会的风貌。 有人为黄昏意象 下定义, 说黄昏意象就是借黄昏夕阳之自然事物, 表达个人在面对生与死、 成与 败、 兴与衰等矛盾时所产生的强烈情感的文学艺术形象。 唐代诗歌中的黄昏意象 大致有几层涵义; 它表达了唐代诗人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情、 故都漂泊的相思之情。 揭示了唐诗人参禅悟禅却不脱离世俗的自由之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倾慕之情。 表现出唐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及由此产生的悲壮之情。 同样是处于唐朝时期的 诗歌《咏怀古迹》 (其三)中的黄昏意象,因其特定的语境和作者。历来有两种 说法; 一是作者用灰暗的色彩渲染悲凉的气氛, 另一说是表现昭君的思汉之心和 作者眷恋故乡却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 本文将跳出历代文人对其的阐释。 将从另 一种角度来对诗中的 “黄昏” 意象进行分析。 试图联系王昭君的处境和变成 “青 冢” 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作者饱尝家国忧思、 穷途末路之时的心理状态去挖掘本诗 中“黄昏”意象的深层意蕴。
《咏怀古迹》 (其三)写于杜甫滞留夔州时期。它是一首咏怀和怀古两体相 结合的诗歌。 它的主人公表面是王昭君, 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主人公即杜甫。 这 决定了本诗的复杂性。在加之“黄昏”意象处于“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 黄昏” 这一特定语境中。 它也就具有了具体的意蕴。 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 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产物。 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 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